鐙〔镫〕《説文》:“鐙,錠也。从金,登聲。”(一)dèng 《廣韻》都鄧切,去嶝端。蒸部。(1)古代盛熟食器。《爾雅·釋器》“瓦豆謂之登”唐陸德明釋文:“登,本又作鐙。”《集韻·隥韻》:“鐙,豆也。”《儀禮·公食大夫禮》:“大羹湆不和,實于鐙。”鄭玄注:“瓦豆謂之鐙。”《續漢書·禮儀志下》:“瓦鐙一。”(2)马鞍两旁的脚踏。《廣韻·嶝韻》:“鐙,鞍鐙。”《正字通·金部》:“鐙,今馬鐙,馬鞍兩旁足所踏也。”《南齊書·武十七王傳》:“純銀乘具,乃復可爾,何以作鐙亦是銀?可即壞之。”唐劉禹錫《壯士行》:“壯士走馬去,鐙前彎玉弰。”《紅樓夢》第六十九回:“老頭子細説原委,賈璉只在鐙中跌足。”(二)dēng 《集韻》都騰切,平登端。蒸部。(1)膏镫,也叫“錠”。古代照明的器具。青铜制,上有盘,中有柱,下有底。盘用来盛膏或插烛。也有盘下为三足,旁有柄可执者。《急就篇》:“鍛鑄鉛錫鐙錠鐎。”顔師古注:“鐙,所以盛膏夜然燎者也,其形若杆而中施釭。”《説文·金部》:“鐙,錠也。”葉昌熾《釋鐙》:“然膏之器所以名為鐙者,以其形似禮器之豆……若夫鐙錠之分,元應《衆經音義》引《聲類》:‘有足曰錠,無足曰鐙。’”马衡《凡將齋金石叢稿·中國金石學概要上》第三章:“鐙錠之制,上有盤,中有柱,下有底。其或著柄於盤而承以三足者,則謂之行鐙,即今之手照也。盤所以盛膏,中或有錐,則所以承炷,古所謂膏燭也。”《楚辭·招魂》:“蘭膏明燭,華鐙錯些。”洪興祖補注引徐鉉曰:“錠中置燭,故謂之鐙。”《潛夫論·遏利》:“知脂蠟之可明鐙也。而不知其甚多則冥之。”宋張掄《紹興内府古器評·漢羊鐙》:“按:《説文》:‘錠謂之鐙。’張敞《東宫舊事》載銅鴨頭鐙之類,則知漢人之鐙,往往取象於物。”(2)油灯。也作“燈”。《正字通·金部》:“鐙,亦作燈,俗作灯。”《文選·劉楨〈贈五官中郎將·其一〉》:“衆賓會廣坐,明鐙熺炎光。”李善注:“鐙與燈音義同。”清龔自珍《寫神思銘》:“樓中有鐙,有人亭亭。”【鐙】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