鱣〔鳣〕《説文》:“鱣,鯉也。从魚,亶聲。𩽱,籀文鱣。”(一)zhān 《廣韻》張連切,平仙知。元部。鲟鳇鱼的古称。《爾雅·釋魚》:“鱣。”郭璞注:“鱣,大魚,似鱏而短鼻,口在頷下,體有邪行甲,無鱗,肉黄。大者長二三丈。今江東呼為黄魚。”《詩·周頌·潛》:“有鱣有鮪,鰷鱨鰋鯉。”陸璣疏:“鱣,身形似龍,鋭頭,口在頷下,背上腹下皆有甲,縱廣四五尺……大者千餘斤。”漢賈誼《弔屈原文》:“横江湖之鱣鯨兮,固將制於螻蟻。”《本草綱目·鱗部·鱣魚》:“鱣出江、淮、黄河、遼海深水處,無鱗,大魚也。其狀似鱘,其色灰白,其背有骨甲三行,其鼻長有鬚,其口近頷下,其尾歧……其小者近百斤,其大者長二三丈,至一二千斤。”(二)shàn 《集韻》上演切,上獮禪。鳝鱼。也作“鱓(鱔)”。《韓非子·説林下》:“鱣似蛇,蠶似蠋。”按:《説苑·談叢》作“鱓”。《後漢書·楊震傳》:“後有冠雀銜三鱣魚飛集講堂前,都講取魚進曰:‘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李賢注:“《續漢》及《謝承書》鱣字皆作鱓。”【鱣】在《汉语大词典》中的解释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