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是中国古代天文家假设出来的星名,与“岁星”(木星)反方向而行的一颗星。古代把天上黄道分为十二等分,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由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而行,叫做十二辰,而岁星正好十二年行一周天(木星实际公转周期是十一点八六二二年),因此就用岁星来纪年,而有十二星次的名称。十二星次是“星纪”(丑)、“玄枵”(子)、“诹訾”(亥)、“降娄(戌)、“大梁”(酉)、“实沈”(申)、“鹑首”(未)、“鹑火”(午)、“鹑尾”(巳)、“寿星”(辰)、“大火”(卯)、“析木”(寅)。要纪哪一年,就将岁星写在哪个星次上。如“岁在星纪”、“岁在玄枵”等是,这叫“岁星纪年法”。由于岁星运行的方向是由西而东,逆时针方向而行,与实际生活由东而西的习惯不合,天文家为了方便,就假设出来一个与岁星反方向而行的“假岁星”,叫做太岁,与十二辰配合起来,用以纪年。而在每一辰都有一个太岁名。这叫“太岁纪年法”,要纪哪一年,就将太岁写在哪年的太岁名上。由于太岁配十二辰有东西南北的方位,“必察太岁所在”(《史记》天官书)的结果,衍生出一种迷信,就是相信太岁所在为凶方,忌动土(包括掘土建筑或迁徒房屋等等),俗谚所谓“太岁头上动土”,究其真义,乃是太岁星当头,不宜动土的意思。这里的太岁与民间发现的“太岁菌”毫无关联。这句话后引申为招惹强大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