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淖 | ||||||||||||||||||||||||||||||||||||||||||||||||||||||||
释义 |
標 淖 基本解釋基本字義 ● 淖 nào ㄋㄠˋ
其它字義 ● 淖 chuò ㄔㄨㄛˋ ◎ 古同“綽”,綽約。 其它字義 ● 淖 zhuō ㄓㄨㄛˉ ◎ 姓。 英語 slush; mud 德語 Schneematsch(S),Nao(Eig, Fam) 法語 beau 淖 詳細解釋詳細字義 ◎ 淖nào 〈名〉 (1) (形聲。從水,卓聲。本義:泥沼;深泥,爛泥) (2) 同本義 [mire] 淖,泥也。——《說文》 天雨淖。——《漢書·韋元成傳》 世沉淖而難論兮。——《楚辭·怨世》 和泥曰淖。——《通俗文》 有淖於前,乃皆左右相違於淖。——《左傳·成公十六年》 濯淖污泥之中。——《資治通鑑·漢紀》 (3) 又如:淖濘(泥爛滑溜);淖湴(淤泥);淖污(泥水混濁);淖田(爛泥田);淖潦(爛泥積水) (4) 流體 [fluid] 漆淖水淖,合兩淖則爲蹇。——《呂氏春秋》 (5) 姓 詞性變化 ◎ 淖nào 〈形〉 (1) 溼潤 [moist] 淖乎如在於海。——《管子·內業》。 淖,溼也。——《廣雅》 (2) 又如:淖澤(溼潤) (3) 柔和 [soft] 夫水,淖弱以清。——《管子·水地》 嘉薦普淖。——《儀禮·少牢禮》。注:“和也。” (4) 又如:淖溺(柔軟);淖糜(爛糊粥);淖濘(泥濘) 淖 國語辭典名
形
【巳集上】【水】淖·康熙筆画:12 ·部外筆画:8 淖 《康熙字典》【巳集上】【水】淖·康熙筆画:12 ·部外筆画:8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奴敎切,音鬧。【說文】泥也。【左傳·成十六年】有淖於前,乃皆左右相違於淖。 又【字林】濡甚曰淖。【前漢·郊祀志】堅冰淖溺。 又水名。【山海經】西北大荒之中有龍山,日月所入。有三澤,名曰三淖。 又姓。【路史】楚淖國先爲淖氏。 又【集韻】直敎切,音棹。和也。【儀禮·士虞禮】嘉薦普淖。【註】普,大。淖,和也。德能大和,乃有黍稷。 又尺約切,音綽。與繛綽𠀤同。【說文】𦅻也。【莊子·逍遙遊】淖約如處子。【註】淖約,柔弱貌。 【卷十一】【水】 淖 《说文解字》【卷十一】【水】 『說文解字』 泥也。从水卓聲。奴教切 『說文解字注』 (淖)泥也。左傳曰。有淖於前。乃皆左右相違於淖。杜注同。倉頡篇云。深泥也。字林云。濡甚曰淖。按泥淖以土與水合和爲之。故淖引伸之義訓和。儀禮。嘉薦暜淖。注曰。暜淖、黍稷也。暜、大。淖、和也。德能大和。乃有黍稷也。劉瓛述張禹之義曰。仲者、中也。尼者、和也。言孔子有中和之德。故曰仲尼。葢漢人尼與泥通用。故漢碑仲尼字或作泥。又按許泥爲水名。不箸塗泥之解。於此補見。是與深同例也。魏晉以後。泥淖字作埿。从水。卓聲。奴敎切。二部。 淖 音韻方言国际音标nɑu˥˧; tʂʰuo˥˧; tʂuo˥ 日语读音DORU韩语罗马NYO现代韩语뇨 客家话[梅县腔] nau5 [台湾四县腔] nau5 (neu2) cau5 [客英字典] nau5 cau5 [宝安腔] lau5 [客语拼音字汇] neu2 [海陆腔] nau6 (neu2) cau5粤语naau6潮州话之欧6(造) 近代音泥母蕭豪韻去聲鬧小空;中古音孃母效韻去聲橈小韻奴敎切二等開口;上古音黄侃系统:定母沃部 ;泥母沃部 ;王力系统:定母藥部 ;泥母藥部 ;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淖 字源字形字源演變
金文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
||||||||||||||||||||||||||||||||||||||||||||||||||||||||
随便看 |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