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相 (佛教術語)
“無相”,中國最早的道教理念,遠比佛教的“無相”之說早兩個多世紀。最早寫作無象。指沒有形跡;沒有具體形象、概念,.原爲道家形容道玄虛無形之語後亦泛指諸種義理的玄微難測或玄微難測的義理。語出《老子》:"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是謂忽恍。"無相 (漢語詞語)
無人扶助。《左傳·僖公十五年》:“《歸妹》之《睽》,猶無相也。” 杜預 注:“《歸妹》,女嫁之卦;《睽》,乖離之象,故曰無相。相,助也。” 陸德明 釋文:“相,息亮反。”《禮記·仲尼燕居》:“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 孔穎達 疏:“相,謂扶相。”佛教語。與“有相”相對。指擺脫世俗之有相認識所得之真如實相。南朝 樑 蕭統 《和梁武帝遊鍾山大愛敬寺詩》:“神心鑑無相,仁化育有爲。”唐 姚合 《過欽上人院》詩:“有相無相身,惟師說始真。”沒有福相。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九:“父母無相,惟生六女,無有一男。”無相,吳語。指舉止粗俗、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