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堂 (唐洛陽城紫微宮正殿)
明堂,亦稱天宮,是隋唐洛陽城中軸建築羣上著名的“七天建築”中最高大的兩個建築之一,是武則天時期洛陽太初宮的外朝正衙主殿。明堂原爲隋煬帝時所建的乾陽殿,後經四次被毀,四次修建,先後九次改名。唐睿宗垂拱三年( 687 年)二月,武則天下詔拆除了正殿乾元殿,於其地造明堂,初號“萬象神宮”。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 696 年)三月,明堂被毀之後的第二年,重新建造的明堂重新落成,重建後曰“通天宮”。據《資治通鑑》“唐紀”中記載,明堂共三層,底層爲四方形,四面各施一色,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中層十二面通天宮效法一天中十二個時辰。頂層爲圓形,四周環繞九龍雕塑。中間有周長十五米左右的巨型木柱,上下通貫,故此又名爲萬象神宮。明堂是史上體量最大之木構建築,基底正方90米X90米,高88.88米,唐代建築技術之巔峯鉅作。其建築技術和施工技術驚世駭俗。明堂遺址位於隋唐洛陽城宮城核心區內,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保護的大遺址之一。武則天時期修建的明堂和天堂,是隋唐城大遺址宮城核心區保護展示工程中的重要建築,保護展示工程於2012年4月初步落成。明堂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禮制建築,爲儒家的禮制建築典範,是古代帝王明政教之場所,凡祭祀、朝會、慶賞、選士等大禮典均在此舉行。開創了明堂建築由方到圓的先河,其形制及理念爲北京天壇“祈年殿”所延用。明堂 (漢語詞語)
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最隆重的建築物,用作朝會諸侯、發佈政令、秋季大享祭天,並配祀祖宗。在泰山歷代皇帝封禪中,明堂是帝王祭祀活動的重要場所。古人認爲,明堂可上通天象,下統萬物,天子在此既可聽察天下,又可宣明政教,是體現天人合一的神聖之地。漢武帝東封泰山時,在泰山設明堂,後又在女姑山(今青島城陽區流亭街道女姑山)設明堂。北京天壇祈年殿是古代明堂式建築僅存的一例,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風水主稱穴前的地氣聚合之處。 中醫的明堂意義有三種①望診部位,指鼻。②人體經脈孔穴圖,舊稱明堂圖或明堂孔穴圖。③上星穴。此外,又有相術術語,方言等其他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