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碗腔
碗碗腔,是陝西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又稱“燈碗腔”、“阮兒腔”,前者因小銅碗主奏擊節和皮影燈而得名;後者因主奏樂器阮咸而得名;板腔體結構,唱詞通俗典雅,音樂悠揚輕盈,音律細膩聲韻嚴謹。該劇種起源於陝西省華山北麓的華陰、華縣一帶,清初時就已經形成並且成熟完善,歷史劇目一直都是用皮影戲形式演出流行於民間。主要盛行於陝西西安、渭南、戶縣、綏德、米脂、洋縣、西鄉等地;山西的晉南及呂梁、孝義;河南西部的靈寶、陝縣、盧氏;甘肅的蘭州等地。具有代表性的劇目有傳統戲《金琬釵》、《白玉鈿》、《火焰駒》;大型歷史改編劇《楊貴妃》;現代新劇《紅色娘子軍》、《蝶戀花》等。1956年,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眉碗團首次將傳統劇目《金琬釵》由皮影戲搬上大舞臺獲得成功;1958年,周恩來總理將該曲種易名爲“華劇”,但在民間一般仍稱“碗碗腔”;2006年5月20日,碗碗腔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