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鉢羅
畢鉢羅即菩提樹。“畢鉢羅”是梵語 पीपल的音譯,拉丁註音有多種:Pippala、Peepul、Peepal,漢譯音譯則更不相同,如法顯《佛國記》音譯爲“賓波羅”,玄奘《大唐西域記》音譯爲“卑鉢羅”等,在印度、尼泊爾還稱該樹種爲Ashwattha。1753年,確定該植物的拉丁學名爲Ficus religiosa L.。這是一種原生印度次大陸的被子門桑科榕屬的大型喬木,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極易存活,而且樹冠很大,人們常在樹蔭下休憩,因此佛祖在此樹下證得“三藐三菩提”是偶然中的必然。“菩提”爲梵文बोधि(拉丁註音:Bodhi)的音譯,意譯爲:覺悟、智慧等。將畢鉢羅樹尊稱爲菩提樹,從佛祖在世時即已如此,“菩提樹”的梵文註音爲:bodhivrksa,其後綴-vrksa的意思是“樹”。隨着佛教傳入中國,畢鉢羅樹被引種中土,“菩提樹”成爲該樹種的固定中文名稱,併成爲植物學中文標準名稱,對應的英語翻譯是“Bodhi Tree”。 菩提樹在傷口處會分泌出乳汁,可提取硬性橡膠,花可以作爲藥材入藥。分佈於中國西南部、臺灣等地以及中南半島。菩提樹可用於寺院、街道、公園作行道樹。菩提樹是斯里蘭卡的國樹,印度比哈爾的邦樹,臺灣花蓮的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