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撒
曳撒(yì sǎn )是中國的傳統民族服飾。其讀法源自蒙古語,爲“一色(shǎi)”變音,來自蒙語“質孫(jisum),元代服飾之一。本意是蒙古袍。明朝人王世貞在《觚不觚集》裏講過“胡服也,其短袖或無袖,而衣中斷,其下有橫褶,而下腹豎褶之。若袖長則爲曳撒“明朝的曳撒又稱”衣色“”一色““一撒”,發音承襲自元制。在明早期仍多稱呼斷腰袍爲質孫,並且依其主要特點作爲內廷侍衛服飾;明朝後期曳撒的使用範圍逐漸擴大,款式也不斷變化,並且和傳統漢服融合、最終成爲漢民族服飾的一部份。永樂以後曳撒的稱呼逐步增多,窄袖也逐漸變爲琵琶袖。曳撒之名最早出處:元代詩詞”懷來醉歌“<一撒青金腰線綠>這裏的曳撒指腰線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