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抙 | ||||||||||||||||||||||||||
释义 |
抙 基本解釋基本字義 ● 抙 póuㄆㄡˊ ◎ 古同“捊”。 其它字義 ● 抙 pōuㄆㄡˉ ◎ 古同“捊”。 其它字義 ● 抙 fūㄈㄨˉ ◎ 古同“捊”。 【卯集中】【手】抙·康熙筆画:8 ·部外筆画:4 抙 《康熙字典》【卯集中】【手】抙·康熙筆画:8 ·部外筆画:4 【篇海】與捊同。 【卷十二】【手】 捊 《说文解字》(說文解字未收錄“抙”字頭,請參考“捊”字:)【卷十二】【手】 『說文解字』 引取也。从手孚聲。抱,捊或从包。步侯切〖注〗臣鉉等曰:今作薄報切。又,以爲褱袌字,非是。 『說文解字注』 (捊)引埾也。埾各本作取。今正。詩釋文作埾。今本譌爲取土二字。非也。埾義同聚。引埾者、引使聚也。玉篇正作引聚也。大雅。捄之陑陑。傳曰。捄、虆也。陑陑、眔也。箋云。捄、捊也。度、投也。築牆者捊聚壤土。盛之以虆。而投諸版中。此引聚之正義。箋與傳互相足。賓筵之仇、鄭讀爲𣂏。此捄、鄭釋爲捊。皆於其音之相近得其義也。常棣。原隰裒矣。傳云。裒、聚也。此重聚不重引、故不言引但言聚也。裒者、捊之俗。易。君子以裒多益寡。鄭、荀、董、蜀才作捊。云取也。此重引、故但言取也。从手。孚聲。步侯切。三部。詩曰。原隰捊矣。六字小徐本有。玉篇引亦有。 (抱)捊或从包。古音孚聲包聲同在三部。後人用抱爲褱袌字。葢古今字之不同如此。 抙 音韻方言国际音标pʰou˧˥; pʰou˥; fu˥ 客家话[梅县腔] piau1 [客英字典] feu2 piau2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抙 字源字形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異體字 捊 |
||||||||||||||||||||||||||
随便看 |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