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漸 | ||||||||||||||||||||||||||||||||||||||||||||||||||||||||||||
释义 |
通 漸 基本解釋其它字義 ● 漸 jiānㄐㄧㄢˉ ◎ 均見“漸”。 英語 gradually 德語 durchfeuchten, inspirieren ,allmählich 法語 progressivement,petit à petit,imbiber,se jeter dans (rivière) 漸 國語辭典副
名
動
【巳集上】【水】漸·康熙筆画:15 ·部外筆画:11 漸 《康熙字典》【巳集上】【水】漸·康熙筆画:15 ·部外筆画:11 【唐韻】慈冉切【集韻】【韻會】疾染切【正韻】秦冉切,𠀤𥕌上聲。水名。【說文】水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 又漸次也,進也,稍也,事之端先覩之始也。【易·漸卦正義】漸者,不速之名。凡物有變移,徐而不速,謂之漸。 又通作蔪。【書·禹貢】草木漸包。【釋文】如字,本又作蔪。【字林】才冉反,草之相包裹也。 又【集韻】鋤銜切,音鑱。與巉通。高也。或作嶄。【詩·小雅】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又側銜切,音𪗂。流貌。【楚辭·九章】涕漸漸兮。 又【廣韻】子廉切【集韻】【韻會】【正韻】將廉切,𠀤音尖。流入也。【書·禹貢】東漸于海。 又漬也,濕也。【詩·衞風】漸車帷裳。 又浸也,染也。【前漢·董仲舒傳】漸民以仁。 又臺名。【水經注】太液池中有漸臺,三十丈。 又星名。【甘氏星經】漸臺四星,屬織女東足。 又【集韻】子艷切,音𡄑。漸洳,溼貌也。 又之列切,音折。同浙。江名。 又【類篇】慈鹽切,音潛。涉水也。與潛通。【書·洪範】沉潛剛克。【左傳】【史記】皆作沉漸。 【卷十一】【水】 漸 《说文解字》【卷十一】【水】 『說文解字』 水。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从水斬聲。慈冉切 『說文解字注』 (漸)漸水。出丹陽黟蠻中。東入海。丹陽郡黟、二志同。今安徽徽州府黟縣是其地。云漸水出黟南之蠻夷中、則今錢塘江之北源南源皆見矣。前志黟下曰。漸江水出南蠻夷中。東入海。水經曰。漸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餘杭。東入於海。按班、許、水經皆曰漸江水。酈氏注則曰浙江。葢水經以後無稱漸江者。其前則山海經、吳越春秋、史記皆曰浙江。山海經有出於漢人者。漢人之書地理志說文爲謹嚴。據許立文。曰江至會稽山陰爲浙江、謂崏江也。曰漸江水出丹陽黟南蠻中、謂今錢唐江也。分別畫然。葢浙江者、崏江之委。漸江者、錢唐江源流之緫稱。二水古於山陰相合。故可統名之曰浙江。後世水道絕不相通。而錢唐江猶冒浙江之名。失其本號耳。水道提綱曰。浙水有南北二源。北曰徽港。卽新安江。出歙縣、黟縣、績溪、休寧諸山。南源有二。一曰衢港。卽信安江。出開化、江山二縣山。一曰婺港。卽東陽江。出東陽縣山。南北二港在嚴州府治建德縣合流。而北經桐廬縣、富陽縣。至蕭山縣西南。合浦陽江。經杭州府城東南。至龕赭二山之閒入海。班、許云黟南蠻中、今之北源南源皆包舉矣。从水。斬聲。冄切。八部。按走部有𧽯字、訓進也。今則皆用漸字而𧽯廢矣。 漸 音韻方言国际音标tɕiæn˥˧; tɕiæn˥ 唐代读音*dzhiɛ̌m日语读音SUSUMU YOUYAKU韩语罗马CEM CHAM现代韩语점越南语tiệm 客家话[梅县腔] ciam5 [海陆腔] ciam6 [东莞腔] ciam3 [宝安腔] ciam3 [客语拼音字汇] qiam4 [台湾四县腔] ciam5 [客英字典] ciam5 [沙头角腔] ciam5粤语zim1 zim6潮州话ziam6(chĩam) ziam1(chiam) [澄海]ziang6 ziang1 近代音精母廉纖韻平聲陰尖小空;精母廉纖韻去声僭小空;中古音精母鹽韻平聲尖小韻子廉切三等開口;從母琰韻上聲漸小韻慈染切三等開口;上古音黄侃系统:精母添部 ;從母添部 ;王力系统:精母談部 ;從母談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漸 字源字形字源演變
楚系簡帛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渐 |
||||||||||||||||||||||||||||||||||||||||||||||||||||||||||||
随便看 |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