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耳 | ||||||||||||||||||||||||||||||||||||||||||||||||||||||||
释义 |
常通標 耳 基本解釋基本字義 ● 耳 ěrㄦˇ
英語 ear; merely, only; handle 德語 Ohr,Radikal Nr. 128 = Ohr (Sprachw) 法語 oreille,anse,(finale),128e radical 耳 詳細解釋詳細字義 ◎ 耳ěr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漢字部首之一。本義:耳朵) (2) 同本義 [ear] 耳,主聽也。——《說文》 耳者,腎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權篇》 坎爲耳。——《易·說卦》 忠言逆耳利於行。——明· 劉基《苦齋記》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宋· 蘇軾《石鐘山記》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兩種器官);耳斡兒(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頭有尖頭);耳朵垂子(借指耳窩);耳根廂(耳邊);耳順(六十歲) (4) 聽覺,聽力 [sense of hearing]。如:耳識,耳性(記性);耳重(重聽。耳朵聽覺不靈敏); (5) 耳狀的東西 [an ear-like 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銀耳;虎耳草;耳杯(兩側有便於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穀物在雨淋後所生的芽 [sprout(of grain on the cereal)] 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父無消息。——杜甫《秋雨嘆三首》 (7) 位置在兩旁的如:耳門;耳房 詞性變化 ◎ 耳ěr 〈動〉 (1) 聽到,聽說 [hear;listen]。如:耳食之學(傳聞中得到的浮淺知識);耳頑(聽不進去);耳生(聽來生疏);耳決(猶耳聞) (2) 附耳而語 [whisper]。如:耳言(猶耳語);耳報(暗中報告,私下傳言);耳提面命(當面講,甚至揪着耳朵講。比喻教導得殷勤懇切) (3) 通“佴”。退後,居次 [withdraw] 人自爲種而天下耳。——《莊子·天運》 ◎ 耳ěr <語氣> (1) 表示限制,相當於“而已”、“罷了”[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齋志異·狼三則》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論語·陽貨》 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三十里耳。——《史記》 (2) 表示肯定或語句的停頓與結束,如同“矣”,相當於“了”、“啊”、“也” 田橫,齊之壯士耳。——《資治通鑑》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史記》 ◎ 耳ěr <連>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而” 故化成俗定,則爲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而忘家,公耳忘私。——賈誼《治安策》 常用詞組 耳巴耳報神耳背耳邊風耳鬢廝磨耳不離腮耳沉耳垂耳戳耳聰耳聰目明耳朵耳朵軟耳房耳糞耳根耳垢耳刮子,耳摑子耳光耳號耳紅面赤耳環耳機耳記耳際耳科耳廓耳力耳聾耳門耳鳴耳膜耳目耳目一新耳剽耳熱耳濡目染耳軟耳軟心活耳塞耳塞耳生耳石耳食耳屎耳飾耳熟耳熟能詳耳順耳套耳提面命耳聽八方耳挖耳挖子耳聞耳聞不如目見耳聞目睹耳蝸耳薰目染耳炎耳音耳語耳針耳軸耳墜子耳子 耳 國語辭典名
動
助
【未集中】【耳】耳·康熙筆画:6 ·部外筆画:0 耳 《康熙字典》【未集中】【耳】耳·康熙筆画:6 ·部外筆画:0 【唐韻】而止切【集韻】【韻會】【正韻】忍止切,𠀤音洱。【說文】主聽也。【易·說卦】坎爲耳。【管子·水地篇】腎發爲耳。【淮南子·精神訓】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腎之𠋫也。 又俗以塗巷語爲信曰耳食。【史記·六國表】此與以耳食何異。【註】耳食,不能知味也。 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記·封禪書】有雉登鼎耳。【後漢·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幘顏短耳長。 又【韻會】助語辭。【論語】女得人焉耳乎。【禮·祭統】夫銘者,壹稱而上下皆得焉耳矣。 又【正韻】語決辭。【史記·高祖紀】與父老約法三章耳。 又【詩·魯頌】六轡耳耳。【傳】耳耳然至盛也。【朱註】耳耳,柔從也。 又爵名。【左傳·昭七年】燕人歸燕姬,賂以瑤罋玉櫝斝耳。【註】斝耳,玉爵。【疏】斝,爵名,以玉爲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 又姓。【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 又人名。老子名李耳。 又地名。【前漢·武帝紀】罷儋耳眞番郡。【註】師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眞番,本朝鮮地,皆武帝所置也。【後漢·明帝紀】西南哀牢,儋耳,僬僥諸種,前後貢獻。【註】楊浮異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則鏤其頰皮,連耳匡分爲數枝,狀如雞腸,纍纍下垂至肩。 又山名。【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疏】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伊水所出。【荆州記】順陽益陽二縣,東北有熊耳山,東西各一峯,如熊耳狀,因以爲名。【齊語】踰大行與辟耳之谿。【註】辟耳,山名。【史記·封禪書】束馬懸車,上𤰞耳之山。【註】𤰞耳,山名在河南太陽。 又草名。【詩·周南】采采卷耳。【傳】卷耳,苓耳也。廣雅云:枲耳也。【疏】生子如婦人耳中璫,或謂之耳璫,幽州人謂之爵耳。【博雅】𠭿耳,馬莧也。 又獸名。【博雅】李耳,虎也。 又綠耳,周穆王駿馬名,俗作騄駬。魏時西𤰞獻千里馬,色白,兩耳黃,名黃耳。【山海經】丹熏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註】卽鼯鼠,飛生鳥也。【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黃耳。 又蟲名。【爾雅·釋蟲】螾𧊔入耳。【疏】今蚰蜒,喜入耳者。【揚子·方言】蚰𧎘,自關而東謂之螾𧎘,或謂之入耳。 又曾孫之孫曰耳孫。【前漢·惠帝紀】內外公孫耳孫。【註】應劭曰:耳孫者,𤣥孫之孫也。去曾高遠,但耳聞之。 又【集韻】【韻會】𠀤如蒸切,音仍。【前漢·惠帝紀】耳孫。【註】晉灼曰:耳孫,𤣥孫之曾孫也。師古曰:爾雅,仍孫從己而數,是爲八葉。與晉說相同。仍耳聲相近,蓋一號也。 又【諸侯王表】𤣥孫之子耳孫。【註】耳音仍。 又【集韻】仍拯切,仍上聲。關中河東讀耳作此音。 【卷十二】【耳】 耳 《说文解字》【卷十二】【耳】 『說文解字』 主聽也。象形。凡耳之屬皆从耳。而止切 『說文解字注』 (耳)主聽者也。者字今補。凡語云而已者、急言之曰耳。在古音一部。凡云如此者、急言之曰爾。在古音十五部。如世說云聊復爾耳。謂且如此而已是也。二字音義。絶不容相混。而唐人至今譌亂至不可言。於古經傳亦任意塡寫。致多難讀。卽如論語一經。言云爾者、謂如此也。言謹爾、率爾、鏗爾者、爾猶然也。言無隱乎爾、一日長乎爾、爾猶汝也。言汝得人焉爾乎、言得人於此否也。公羊傳三年問焉爾、皆訓於此也。全經惟有前言戲之耳、乃而已之訓。今俗刻作汝得人焉耳乎。乃極爲可笑。曹操曰。俗語云生女耳。耳是不足之詞。此古說之存者也。音轉讀爲仍。如耳孫亦曰仍孫是也。象形。而止切。一部。凡耳之屬皆从耳。 耳 音韻方言国际音标ɚ˨˩˦ 唐代读音*njiə̌日语读音MIMI NOMI韩语罗马I现代韩语이越南语nhĩ 客家话[海陆腔] ngi3 [宝安腔] ngi3 [台湾四县腔] ngi3 [东莞腔] ngi3 [沙头角腔] gni3 [客英字典] ngi3 [梅县腔] ngi3 [陆丰腔] gn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3粤语ji5 近代音日母支思韻上聲爾小空;中古音日母止韻上聲耳小韻而止切三等開口;上古音黄侃系统:泥母咍部 ;王力系统:日母之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徽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耳 字源字形字源演變
甲骨文 金文 楚系簡帛 秦系簡牘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
||||||||||||||||||||||||||||||||||||||||||||||||||||||||
随便看 |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