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揖 | ||||||||||||||||||||||||||||||||||||||||||||||||||||||||||
释义 |
次通標 揖 基本解釋基本字義 ● 揖 yīㄧˉ ◎ 古代的拱手禮:作(zuō)~。~讓(賓主相見的禮節)。~客。~別。 英語 salute, bow; defer to, yield 德語 Begrüßung ( trad. chin. Begrüßung mit vor edr Brust gefalteten Händen )(S),begrüßen, grüßen ( trad. chin. Begrüßung mit vor edr Brust gefalteten Händen )(V) 法語 saluer en levant les mains jointes 揖 詳細解釋詳細字義 ◎ 揖yī 〈動〉 (1) (形聲。從手,咠( qì)聲。本義:拱手行禮) (2) 同本義 [make a bow with hands clasped] 自家拜揖,願求恩官高姓大名。——《水滸全傳》 (3) 又如:揖客(長揖不拜之客;向客拱手爲禮);揖遊(古代行禮時依禮儀進退俯仰) (4) 讓出,遜主 [give ground] 公惟國家之統,揖大福大恩,事事謙讓,動而固辭。——《漢書》 (5) 又如:揖讓(揖遜。賓主相見的禮儀;禪讓。讓位於賢);揖盜開門(比喻接納壞人,自取其禍) (6) 通“壹”。專一 [sigle-minded] 普天之下,搏心揖志。——《史記·秦始皇本紀》 常用詞組 揖別 揖 國語辭典動
動
【卯集中】【手】揖·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9 揖 《康熙字典》【卯集中】【手】揖·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9 【唐韻】伊入切【集韻】【韻會】【正韻】一入切, 又【說文】攘也。◎按攘同讓。增韻,遜也。前漢王莽傳,揖大福之恩。註:揖謂讓而不當也。 又進也。【禮·玉藻】進則揖之,退則揚之。【註】揖之謂小俯也。揚之謂小仰也。 又三揖,卿大夫士也。【左傳·哀二年】三揖在下。 又【集韻】乙及切,音邑。與挹同。【王禹偁·竹樓記】遠吞山光,平揖江瀨。 又側立切,音戢。聚也。【詩·周南】螽斯羽揖揖兮。 又【集韻】卽入切【正韻】賫入切, 又【集韻】籍入切,音集。義同。 又成也。 又與輯通。【史記·秦始皇紀】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前漢·郊祀志】揖五瑞。【註】合也。 又乙冀切,音懿。與撎同本作揖。 【卷十二】【手】 揖 《说文解字》【卷十二】【手】 『說文解字』 攘也。从手咠聲。一曰手箸胷曰揖。伊入切 『說文解字注』
揖 音韻方言国际音标ji˥ 唐代读音qip日语读音ESHAKU YUZURU OSU韩语罗马UP CUP现代韩语읍越南语ập 客家话[梅县腔] jip7 [台湾四县腔] jip7 [客英字典] jip7 [宝安腔] jip7 [东莞腔] cap7 [陆丰腔] jip8 [客语拼音字汇] yib5 [海陆腔] rip7 [沙头角腔] cip8粤语jap1 近代音影母齊微韻入聲作去聲逸小空;中古音影母緝韻入聲揖小韻伊入切三等開口;上古音黄侃系统:影母合部 ;精母合部 ;王力系统:影母緝部 ;精母緝部 ; 官话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揖 字源字形字源演變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異體字 |
||||||||||||||||||||||||||||||||||||||||||||||||||||||||||
随便看 |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