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詩 | ||||||||||||||||||||||||||||||||||||||||||||||||||||||||||||
释义 |
通 詩 基本解釋基本字義 ● 詩 shīㄕˉ
英語 poetry; poem, verse, ode 德語 Lyrik, Gedicht, Poesie, Vers(S) 法語 poème,poésie 詩 國語辭典名
動
【酉集上】【言】詩·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6 詩 《康熙字典》【酉集上】【言】詩·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6 〔古文〕 又六詩。【周禮·春官·大師】敎六詩。【疏】按詩上下惟有風雅頌是詩之名也。三者之中有比賦興,故總謂之六詩。【鄭康成·六藝論】詩,絃歌諷諭之聲也。朱子曰:風雅頌,聲樂部分之名。賦比興,則所以制作風雅頌之體也。 又樂章也。【荀子·勸學篇】詩者,中聲之所止也。【註】詩謂樂章,所以節聲音,至乎中而止,不使流淫也。 又【類篇】承也,持也。【禮·內則】國君世子生三日,卜士負之,吉者宿齊,朝服寢門外,詩負之。【註】詩之言承也。【疏】《詩含神霧》云:詩者,持也。以手維持,則承奉之義,謂以手承下而抱負之。 又姓。【後漢·南蠻傳】詩索,交阯朱䳒人。 又【字彙補】讀作誅。【荀子·王制篇】修憲令,審詩商。【註】詩商,當爲誅賞。【樂論篇】作審誅賞。 【卷三】【言】 詩 《说文解字》【卷三】【言】 『說文解字』 志也。从言寺聲。訨,古文詩省。書之切 『說文解字注』
詩 音韻方言国际音标ʂʅ˥ 唐代读音*shiə日语读音KARAUTA韩语罗马SI现代韩语시越南语thi 客家话[陆丰腔] shi1 [沙头角腔] si1 [梅县腔] she1 [海陆腔] shi1 [客英字典] shi1 [台湾四县腔] sii1 [东莞腔] si1 [宝安腔] si1 [客语拼音字汇] si1粤语si1潮州话si1 近代音審母支思韻平聲陰施小空;中古音審書母之韻平聲詩小韻書之切三等開口;上古音黄侃系统:透母咍部 ;王力系统:書母之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徽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詩 字源字形字源演變
楚系簡帛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異體字 |
||||||||||||||||||||||||||||||||||||||||||||||||||||||||||||
随便看 |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