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譚 | ||||||||||||||||||||||||||||
释义 |
通 譚 基本解释基本字义 ● 譚 tánㄊㄢˊ ◎ 见“谭”。 英语 surname; to talk 德语 Nachname ,Tan(Eig, Fam) 法语 (nom de famille) 譚 國語辭典形
名
【酉集上】【言】譚·康熙筆画:19 ·部外筆画:12 譚 《康熙字典》【酉集上】【言】譚·康熙筆画:19 ·部外筆画:12 【廣韻】【正韻】徒含切【集韻】【韻會】徒南切,𠀤音覃。【玉篇】大也,誕也,著也。【大戴禮·子張問入官】修業居久而譚。【註】謂安縱也。【成公綏·嘯賦】參譚雲屬。【註】譚,猶著也。參譚,不絕。 又國名。【春秋·莊十年】譚子奔莒。【杜註】譚國在濟南平陵縣西南。 又姓。譚子之後。【後漢·逸民傳】太原譚賢。 又【正韻】與談同。【魏志·管輅傳】此老生之常譚。【莊子·則陽篇】夫子何不譚我于王。 又通作覃。【詩·大雅】實覃實訏。【鄭箋】覃或作譚。 又【廣韻】【集韻】𠀤徒感切,覃上聲。亦大也。 又叶徒黃切,音唐。【急就章】曹富貴,尹李桑。蕭彭祖,屈宗譚。 【說文】本作〈言𪉲〉。 【卷六】【邑】 𨝸 《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未收录“譚”字头,请参考“𨝸”字:)【卷六】【邑】 『說文解字』 國也。齊桓公之所滅。从邑覃聲。徒含切〖注〗臣鉉等曰:今作譚,非是。《說文注義》有譚長,疑後人傳寫之誤。 『說文解字注』 (𨝸)國也。齊桓公之所滅。衞風曰。譚公維私。小雅曰。東國困於役而傷於讒。譚大夫作大東以告病。左傳莊十年曰。齊師滅譚。譚無禮也。譚子奔莒。同盟故也。今濟南府府東南七十里有故譚城。在二志濟南郡之東平陵縣。東平陵故城在今濟南府府東七十五里。从邑。𪉲聲。徒含切。古音在七部。按詩、春秋、公、榖皆作譚。許書又無譚字。葢許所據從邑。齊世家譌作郯。可證司馬所據正作𨝸。𨝸譚古今字也。許書有譚長。不以古字廢今字也。 譚 音韵方言国际音标tʰĄn˧˥ 日语读音HANASHI韩语罗马TAM现代韩语담 客家话[海陆腔] tam2 [梅县腔] tam2 [台湾四县腔] tam2 [东莞腔] tam2 [陆丰腔] tam3 [客英字典] tam2 [客语拼音字汇] tam2 [宝安腔] tam2粤语taam4 近代音透母監鹹韻平聲陽覃小空;中古音定母覃韻平聲覃小韻徒含切一等開口;定母感韻上聲禫小韻徒感切一等開口;上古音黄侃系统:定母覃部 ;王力系统:定母侵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譚 字源字形字形对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异体字 䜖 谭 𨝸 |
||||||||||||||||||||||||||||
随便看 |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