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讽 | ||||||||||||||||||||||||||||||||||||||||||||||||||||||||||||
释义 |
常標 讽 基本解釋基本字義 ● 諷 (諷) fěng ㄈㄥˇ
英語 recite, incant; satirize 德語 verspotten(V) 法語 railler,se moquer de 讽 詳細解釋詳細字義 ◎ 諷 諷 fěng 〈動〉 (1) (形聲。從言,風聲。本義:背誦;朗讀;傳誦) (2) 同本義 [recite;chant;intone] 諷,誦也。——《說文》 興道諷誦言語。——《周禮·大司樂》。注:“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 少不諷。——《荀子·大略》。注:“謂就學諷詩書也。”按,詩風雅頌三類,以風爲之,風借爲諷。 今我諷遺文,思人至其鄉。——唐· 白居易《遊襄陽懷孟浩然》 三藏就合掌諷起齋經。——《西遊記》 (3) 又如:諷味(誦讀詩文而玩索其中的意味);諷經(唸經);諷書(背書);諷術(背誦經藝) (4) 婉言微辭或指責 [slightly blame] 諷,諫也。——《廣雅》 論禮有五,諫諷爲上。——《後漢書·李雲傳》 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後漢書·張衡傳》 豈其憤世疾邪者耶?而託於柑以諷耶?——明· 劉基《賣柑者言》 (5) 規勸 [admonish; advise] 而呤詠情性,以諷某上。——《文心雕龍》 (6) 又如:諷諫(用委婉的話來勸諫);諷誡(諷諫告誡);諷一勸百(辭賦之文,旨在諷諫,故因一事而起諷,以百事勸戒爲終結) 常用詞組 諷刺諷諫諷喻 【酉集上】【言】諷·康熙筆画:16 ·部外筆画:9 諷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未收錄“讽”字頭,請參考“諷”字。)【酉集上】【言】諷·康熙筆画:16 ·部外筆画:9 【唐韻】芬鳳切【集韻】【韻會】方鳳切,𠀤風去聲。【說文】誦也。【周禮·春官·大司樂】以樂語敎國子,興道諷誦言語。【註】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前漢·藝文志】太史試,學童能諷書九千字以上,乃得爲史。【晉書·阮瞻傳】諷誦遺言,不若親承音旨。 又【廣雅】敎也。【玉篇】譬喩也。【集韻】諫刺也。【增韻】託音曰諷。【史記·滑稽傳】優孟常以談笑諷諫。【家語】忠臣之諫君有五義焉,吾從其諷諫乎。【白虎通】諷者,智也。患禍之萌流,睹其事未彰而諷告,此智性也。 又與風通。【詩·國風·關雎序】風,風也。【註】上如字,下卽諷字。崔靈恩云:用風感物,則謂之諷。 又【小雅】或出入風議。【箋】風猶放也。卽諷議。【前漢·嚴助傳】令助諭意,風指於南越。【師古註】以天子之意指諷告也。 又【廣韻】方馮切,音風。亦誦也。一曰告也。 【卷三】【言】 諷 《说文解字》(說文解字未收錄“讽”字頭,請參考“諷”字:)【卷三】【言】 『說文解字』 誦也。从言風聲。芳奉切 『說文解字注』 誦也。大司樂。以樂語敎國子。興道諷誦言語。注。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倍同背。謂不開讀也。誦則非直背文。又爲吟詠以聲節之。周禮經注析言之。諷誦是二。許統言之。諷誦是一也。从言。風聲。芳奉切。古音在七部。 讽 音韻方言国际音标fəŋ˨˩˦ 粤语fung3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讽 字源字形字源演變 重定向至「諷」。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異體字 諷 𧩠 |
||||||||||||||||||||||||||||||||||||||||||||||||||||||||||||
随便看 |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