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盞 | ||||||||||||||||||||||||||||||||||||||||||||||||||||||||||||
释义 |
通 盞 基本解釋基本字義 ● 盞 zhǎnㄓㄢˇ ◎ 見“盞”。 英語 small cup or container; classifier for lamps, etc. 德語 Zählwort für Lampen u.a.(Zähl) 法語 coupe,godet,(numérateur pour les lampes) 盞 國語辭典名
【午集中】【皿】盞·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8 盞 《康熙字典》【午集中】【皿】盞·康熙筆画:13 ·部外筆画:8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阻限切,音醆。【博雅】杯也。【揚子·方言】趙魏之閒或曰盞。【註】酒盞,最小杯也。 又叶知輦切,音展。【歐陽修·送劉原甫詩】魚枕蕉一舉,十分當覆盞。䑕鬚管爲物,雖微意不淺。 又【說文】本作琖。重文作盞。【廣韻】通作𧣴。【集韻】亦作𦈻。 【卷十一】【水】 湔 《说文解字》(說文解字未收錄“盞”字頭,請參考“湔”字:)【卷十一】【水】 『說文解字』 水。出蜀郡緜虒玉壘山,東南入江。从水前聲。一曰手𤃬之。子仙切 『說文解字注』 (湔)湔水。出蜀郡緜虒玉壘山。東南入江。郡字衍。前志曰。蜀郡緜虒。後志曰。蜀郡緜虒道。有蠻夷曰道。前志省文耳。前志曰。緜虒玉壘山、湔水所出。東南至江陽入江。過郡三。行千八百九十里。又曰。廣漢郡緜竹縣紫巖山、緜水所出。東至新都北入雒。廣漢郡雒縣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過郡三者、蜀郡廣漢犍爲也。湔水、緜水、雒水三水互受通偁。水經云。又東過江陽縣南。雒水從三危山東過廣魏雒縣南。東南注之。是卽漢志之湔水兼緜雒至江陽入江者也。三危山、葢卽漢志之玉壘山。水經以雒爲湔也。江陽今四川瀘州。緜虒玉壘山當在松潘衞境內。蜀都賦曰。廓靈關以爲門。包玉壘而爲宇。劉逵注。玉壘、山名。湔水出焉。在成都西北。岷山畍在後。古曰宇。靈關在前。故曰門也。今水道、緜水由緜竹縣至漢州合雒水。雒水由什邡縣至漢州合緜水。其下流經𥳑州、資陽縣、資縣、內江縣、富順縣至瀘州城與大江會。於漢志、水經皆無不合。特其名或異耳。此史所謂中水也。其上游據酈氏云湔水入江。有湔堋、湔堰、湔㳛諸偁。故今謂中水爲沱江。但秦李冰所造。非禹故道。漢志亦不謂湔爲沱。从水。𣦃聲。子仙切。十二部。一曰湔、半𤃬也。各本作手𤃬之。今依水經注引字林手作半。依集韵、玉篇之作也。此別一義。半澣者、澣衣不全濯之、僅濯其垢處曰湔。今俗語猶如此。此相沿古語。如云湔裙是也。廣韵。湔、洗也。一曰水名。此用說文而互易其先後耳。字林葢全襲說文語。而酈書於湔水出緜虒玉壘山下引呂忱云。一曰半浣水也、下注江。此妄增水字、謂半浣爲湔水別名。亦其涉獵者博。不無抵梧。濯者、𤃬也。湔者、半𤃬也。說文屬辭之法。 盞 音韻方言国际音标tʂĄn˨˩˦ 日语读音SAKAZUKI韩语罗马CAN现代韩语잔越南语chén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an3 [梅县腔] zan3 [沙头角腔] zan3 [客语拼音字汇] zan3 [陆丰腔] zan3 [宝安腔] zan3 [海陆腔] zan3 [客英字典] zan3 [东莞腔] zan3粤语zaan2 近代音照母寒山韻上聲盞小空;中古音照莊母産韻上聲醆小韻阻限切二等開口;上古音黄侃系统:精母寒部 ;王力系统:莊母元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盞 字源字形字源演變
金文 楚系簡帛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琖 榐 湔 盏 𤐒 𥁘 𥁫 𦈻 |
||||||||||||||||||||||||||||||||||||||||||||||||||||||||||||
随便看 |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