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萑苻 |
释义 | 萑苻拼音huán fú 注音ㄏㄨㄢˊ ㄈㄨˊ 词语解释萑苻[ huán fú ]⒈ 泽名。《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杜预注:“萑苻,泽名。于泽中劫人。”一说,凡丛生芦苇之水泽皆可谓之萑苻之泽,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后以称盗贼出没之处。 ⒉ 指盗贼;草寇。 ⒊ 水杨的别名。 引证解释⒈ 泽名。 引《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国 多盗,取人於 萑苻 之泽。” ⒉ 指盗贼;草寇。 引《明史·李俊传》:“尸骸枕籍,流亡日多,萑苻可虑。” ⒊ 水杨的别名。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水杨》。 引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水杨,蒲杨也,枝劲细纫,作矢用。或言萑苻,亦水杨也。” 国语辞典萑苻[ huán fú ]⒈ 位于河南省中牟县西北的沼泽。因苇密容易藏身,故盗匪常藏匿其中以杀人越货。后比喻盗匪藏聚的地方。也作「萑浦」。 引《左传·昭公二十年》:「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萑苻拼音huán fú 注音ㄏㄨㄢˊ ㄈㄨˊ 词语解释萑苻[ huán fú ]⒈ 泽名。《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杜预注:“萑苻,泽名。于泽中劫人。”一说,凡丛生芦苇之水泽皆可谓之萑苻之泽,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后以称盗贼出没之处。 ⒉ 指盗贼;草寇。 ⒊ 水杨的别名。 引证解释⒈ 泽名。 引《左传·昭公二十年》:“郑国 多盗,取人於 萑苻 之泽。” ⒉ 指盗贼;草寇。 引《明史·李俊传》:“尸骸枕籍,流亡日多,萑苻可虑。” ⒊ 水杨的别名。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水杨》。 引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水杨,蒲杨也,枝劲细纫,作矢用。或言萑苻,亦水杨也。” 国语辞典萑苻[ huán fú ]⒈ 位于河南省中牟县西北的沼泽。因苇密容易藏身,故盗匪常藏匿其中以杀人越货。后比喻盗匪藏聚的地方。也作「萑浦」。 引《左传·昭公二十年》:「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
随便看 |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