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仪形 |
释义 | 仪形
拼音yí xíng 注音一ˊ ㄒ一ㄥˊ 词语解释仪形[ yí xíng ]⒈ 仪容;形体。 ⒉ 谓画其形貌。 ⒊ 效法。 ⒋ 行法规;做楷模。 ⒌ 典范;楷模。 引证解释⒈ 仪容;形体。 引晋 谢灵运 《庐山慧远法师诔》:“从容音旨,优游仪形,广演慈悲,饶益众生。” ⒉ 谓画其形貌。 引《文选·左思<魏都赋>》:“丹青炳焕,特有 温室,仪形宇宙,歷象圣贤。” ⒊ 效法。 引《汉书·王莽传上》:“唯陛下深惟祖宗之重,敬畏上天之戒,仪形 虞 周 之盛。” ⒋ 行法规;做楷模。 《魏书·广平王匡传》:“﹝ 匡 ﹞性耿介,有气节。 引高祖 器之谓曰:‘叔父必能仪形社稷,匡辅朕躬,今可改名为 匡,以成克终之美。’” ⒌ 典范;楷模。 引晋 陆机 《赠冯文羆迁斥丘令》:“民之肯好,狂狷厉圣;仪形在昔,予闻子命。” 国语辞典仪形[ yí xíng ]⒈ 容貌。 引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闲习礼度,不如式瞻仪形。」 ⒉ 效仿。 引《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敬畏上天之戒,仪形虞、周之盛。」 ⒊ 楷模、典范。也作「仪刑」。 引《北齐书·卷三一·王昕传》:「元景位望微劣,不足使殿下式瞻仪形。」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
随便看 |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