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拾遗 |
释义 | 拾遗
拼音shí yí 注音ㄕˊ 一ˊ 反义遗失 词语解释拾遗[ shí yí ]⒈ 拾取旁人遗失的东西,据为己有。 例涂(途)不拾遗。——《史记·孔子世家》 英appropriate lost property; ⒉ 补充旁人所遗漏的事物。 例拾遗补阙。 英make good omissions; 引证解释⒈ 拾取他人的失物。 引《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⒉ 比喻轻而易举。 引《汉书·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 秦 如鸿毛,取 楚 若拾遗,此 高明 所以亡敌於天下也。” ⒊ 采录遗逸的事迹。 引《史记·太史公自序》:“序略,以拾遗补蓺,成一家之言。” ⒋ 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 引《史记·汲郑列传》:“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闥,补过拾遗,臣之愿也。” ⒌ 官名。 唐 武则天 时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 宋 改为左右正言。后随设随罢。参阅《续通典·职官三》。 国语辞典拾遗[ shí yí ]⒈ 捡取他人遗失的财物。 引《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⒉ 比喻轻而易举。 引《汉书·卷六七·梅福传》:「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举秦如鸿毛,取楚若拾遗。」 ⒊ 采补缺漏遗佚。 引《南齐书·卷九·礼志上》:「吴则太史令丁孚拾遗汉事,蜀则孟光、许慈草建众典。」 ⒋ 匡正别人过失或缺点。 引《抱朴子·外篇·崇教》:「有师友之名,无拾遗之实。」 ⒌ 职官名。唐代谏官,武则天时始置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以救补人主言行的缺失。见《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 英语to pocket a lost article, (fig.) to correct others' errors, to remedy omissions (in a text etc) 法语ramasser des objets perdus et se les approprier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
随便看 |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