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舍利 |
释义 | 舍利
拼音shè lì 注音ㄕㄜˋ ㄌ一ˋ 词语解释舍利[ shè lì ]⒈ 又作“舍利子”。意为尸体或身骨,佛教称释迦牟尼遗体火焚后结成的珠状物。后来也指高僧火化剩下的骨烬。 英梵sarīra; Buddhist relics; 引证解释⒈ 梵语,意译“身骨”。 释迦牟尼佛 遗体火化后结成的坚硬珠状物。又名舍利子。 引《魏书·释老志》:“佛既谢世,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大小如粒,击之不坏,焚亦不燋,或有光明神验, 胡 言谓之‘舍利’。弟子收奉,置之宝瓶,竭香花,致敬慕,建宫宇,谓为‘塔’。” ⒉ 契丹 管军头目。 引《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三年》:“初, 契丹 舍利 萴刺 与惕隐皆为 赵德钧 所擒。” 国语辞典舍利[ shè lì ]⒈ 佛教修行者遗体焚化之后,所结成的珠状或块状的颗粒。其色有三种,骨为白舍利,发为黑舍利,肉为赤舍利。为梵语śarīra的音译。它象征修行者在戒、定、慧的成就。 引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迦毕试国》:「曷逻怙罗恐王珍贵舍利,追悔前恩,疾往伽蓝,登窣堵波,至诚所感,其石覆钵自开,安置舍利,已而疾出,尚拘衣襟。」 英语ashes after cremation, Buddhist relics (Sanskirt: sarira) 德语Schariira (Buddh) 法语reliques du bouddha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
随便看 |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