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多罗 |
释义 | 多罗
拼音duō luó 注音ㄉㄨㄛ ㄌㄨㄛˊ 词语解释多罗[ duō luó ]⒈ 梵文Pattra的译音。亦译作“贝多罗”。树名。即贝多树。形如棕榈,叶长稠密,久雨无漏。其叶可供书写,称贝叶。 ⒉ 食器。 ⒊ 脂粉盒。 ⒋ 鲁莽。 ⒌ 满语美称,加在爵位的前面。如“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又称郡王、贝勒的女儿为“多罗格格”。 引证解释⒈ 梵文Pattra的译音。亦译作“贝多罗”。树名。即贝多树。形如棕榈,叶长稠密,久雨无漏。其叶可供书写,称贝叶。参阅《翻译名义集·林木》。 引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恭建那补罗国》:“城北不远有多罗树林,周三十餘里。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莫不採用。” ⒉ 食器。 引《南史·夷貊传上·扶南国》:“﹝ 毗騫王 ﹞常遗 扶南王 纯金五十人食器,形如圆盘,又如瓦塸,名为多罗,受五升,又如椀者受一升。” ⒊ 脂粉盒。多罗年少,指傅粉人。 引《太平御览》卷七一七引 南朝 宋 何承天 《纂文》曰:“多罗,粉器。” ⒋ 鲁莽。 引元 无名氏 《争报恩》第三折:“我可也千不合,万不合,一时间做事忒多罗。” ⒌ 满语美称,加在爵位的前面。如“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又称郡王、贝勒的女儿为“多罗格格”。 国语辞典多罗[ duō luó ]⒈ 眼睛。比喻精明能干。 引元·无名氏《陈州粜米·第一折》:「我做斗子十多罗,觅些仓米养老婆。」 ⒉ 做事鲁莽,缠夹不清。 引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我可也千不合,万不合。一时间做事忒多罗,没来由结识这个,义认那个,我正是识人多者是非多。」 ⒊ 满洲话。加于爵位上的美称。 例如:「多罗郡王。」 ⒋ 植物名。冬青科冬青属,常绿乔木。高十五公尺,树皮灰黑,叶呈长椭圆形,可供书写。盛产于南洋。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
随便看 |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