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词语:

 

词条
释义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ㄊㄧˋ

部首

部外8

總筆畫11

悐惖𢞫𢡕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60D5

左右结构

44225113533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njqr

paph

ukro

96027

拼音

注音ㄊㄧˋ

部首部外 8總筆劃 11

統一碼 60D5筆順 44225113533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動〉

(1) (形聲。從心,易聲。本義:害怕,放心不下)

(2) 同本義 [be on the alert against]

惕,懼也。——《玉篇》

惕,敬也。——《說文》

夕惕若厲。——《易·乾》注:“懼也。”

豈不使諸侯之心惕惕焉。——《國語·楚語》。注:“懼也。”

無日不惕,豈敢忘職?——《左傳·襄公二十二年》

行人皆怵惕。——李白《古風五十九首》

愧惕慚懼。——· 李朝威《柳毅傳》

(3) 又如:惕息(憂心戒懼,不敢喘息。形容恐懼到了極點);惕惕(憂心戒懼;憂勞);惕 慮(戒慎謀慮);惕心(心有所懼)

(4) 憂傷 [distress;sad]

血去惕出。——《易·小畜》注:“憂也。”

抱拙終身,以死誰惕。——柳宗元《乞巧文》

(5) 又如:惕然(憂慮的樣子);惕想(憂思)

詞性變化

〈名〉

常用詞組


惕厲,惕勵惕惕

國語辭典

ㄊㄧˋ
  1. 小心謹慎,隨時警覺。如:「警」。《易經·乾卦·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文選·潘岳·悼亡詩三首之一》:「悵怳如或存,周遑忡驚。」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惕」 蔡侯盤春秋晚期集成10171「惕」 包2.157「惕」 說文‧心部「悐」 睡.為37「惕」
「惕」 趙孟庎壺春秋晚期集成9678「悐」 說文或體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異體字
𢞫
𢡕
随便看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Sdic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2/20 21: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