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 (漢語詞語)
神童,又稱聖童、奇童、天童、或資優兒童,是對才賦優異的兒童的一種稱呼,所謂“有特稟異質,迥越倫萃,岐嶷兆於襁褓,穎悟發於齠齡”“識洞於未萌,智表於先見,心計足以成務,口辨足以解紛”。戰國時期秦國大臣甘茂之孫甘羅,十二歲時爲秦相呂不韋的賓客。漢朝已有對神童的選拔制度,漢朝的選舉法中規定:“孝廉試經者拜爲郎,年幼才俊者拜童子郎。”。“任延年十二,爲諸生,顯名太學中,號爲任聖童。張堪年十六,受業長安,志美行厲,諸儒號曰聖童。杜安年十三入太學,號奇童。黃香年十二,博學經典,京師號曰:‘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南北朝有一位神仙童子元嘉,可以“一心六用”:左手畫圓,右手畫方,口誦經史,目數羊羣,兼成四十字詩,足書五言一絕。唐高宗顯慶六年(661年),年僅11歲的楊炯被舉爲神童。王勃從小就能寫詩作賦,人目爲神童,《舊唐書》載:“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劉晏年幼時號爲神童,形狀獰劣,宰相張說稱他爲“國瑞”。《兒世說》、《幼童傳》、《世說新語》、《太平廣記》都記載有大量的神童。王安石的《傷仲永》是一篇探討神童問題並警世的散文,他強調:“彼(仲永)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爲衆人矣。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而已邪?”意即強調後天的教育比天賦更爲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