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词语:

 

词条
释义

拼音

注音

部首

異體字

ér

ㄦˊ

部首

部外0

總筆畫6

洏耏髵能

統一碼

字形分析

筆順

基本区 U+800C

单一结构

132522

五筆

倉頡

鄭碼

四角

dmjj

mbll

gl

10227

拼音ér

注音ㄦˊ

部首部外 0總筆劃 6

統一碼 800C筆順 132522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ér

〈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鬍鬚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內外兩層,外層象兩腮的鬍子,內層象生在嘴下的鬍子。“而”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頰毛) 同本義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頰毛也。——《說文》

詞性變化

ér

<連>

(1) 從古沿用下來的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係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並列關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 柳宗元《捕蛇者說》

(3) 表示遞進關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4) 表示承接關係

餘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 蘇軾《石鐘山記》

(5) 表示轉折關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6) 表示假設關係

諸君而(如果)有意;瞻餘馬首可也。——·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7) 表示修飾關係,連接狀語

吾恂恂而起。——· 柳宗元《捕蛇者說》

ér

〈代〉

(1) 你;你的 [you;your]

予豈不知而作。——《詩·大雅·桑柔》

餘知而無罪也。——《左傳·昭公二十年》

子歸,歿而父母之世。——《國語·吳語》

盡於酒肉,入於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來?——《莊子·徐無鬼》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聊齋志異·促織》

(2) 又如:而翁(你的父親)

(3) 這樣,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臺新詠·古詩爲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這人)

ér

〈助〉

(1) 表示偏正關係,相當於“之”“的”[of]

之與 ,相恃而勢。——《淮南子·人間》

(2)“上”“下”“前”“後”“來”“往”連用,相當於“以”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易·繫辭上》

ér

<語氣>

(1) 用於句中,表示反問,相當於“難道”“豈”[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論語·顏淵》

(2) 用於句末,相當於“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論語·微子》

ér

〈動〉

(1)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餘人,軍驚而壞都舍。——《呂氏春秋》

(2) 另見 néng

常用詞組


而後而或而今而況而立而且而外而已
 

基本詞義


néng

“能”

〈名〉

才能 [ability]

然計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義爲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異之。——《管子·樞言》。微而,猶無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書·慎法》

〈動〉

(1) 能夠 [can]

幽厲……不而矯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湯武恆繆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辭·九章·惜往日》

(2) 另見 ér

國語辭典

ㄦˊér
  1. 兩頰上的毛。《說文解字·部》:「,須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梓人》:「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

  2.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詩經·大雅·桑柔》:「嗟爾朋友,予豈不知作!」《左傳·定公十四年》:「夫差!忘越王之殺父乎?」

  2. 我。《戰國策·趙策一》:「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可以報知伯矣。』」《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聶政傳》:「前日所以不許仲子者,徒以親在,今不幸母以天終,仲子所欲報仇者為誰?請得從事焉!」

  1. 至、到。如:「自南北」、「自壯老」。

  2. 能、可以。《戰國策·齊策六》:「齊多知解此環不?」《淮南子·原道》:「行柔剛,用弱強。」

  1. 之、的。《論語·憲問》:「君子恥其言過其行。」《淮南子·人間》:「虞之與虢,相恃勢也。」

  2. 以。如:「從今而後」、「自此下」。《易經·繫辭上》:「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孟子·盡心下》:「由孔子來,至於今百有餘歲。」

  1. 才、始。表時間。《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嘻!甚矣憊!雖然,吾今取此然後歸爾。」

  2. 猶。《論語·陽貨》:「年四十見惡焉,其終也已。」《孟子·告子下》:「舜其至孝矣,五十慕。」

  1. 和、與。《論語·雍也》:「不有祝鮀之佞,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哀樂樂哀,皆喪心也。」

  2. 並且。《書經·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惠,何憂乎驩兜?」《論語·學》:「學時習之,不亦說乎?」

  3. 則、就。《易經·繫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左傳·襄公十八年》:「諸侯方睦於晉,臣請嘗之。若可,君繼之。」

  4. 如、若。《論語·為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5. 、所以。《左傳·成公八年》:「謂汶陽之田,敝邑之舊也,用師於齊,使歸諸敝邑。」漢·劉向《說苑·卷一九·脩文》:「情動於中,形於聲。」

  6. 、但是、卻。表轉折之意。《論語·學》:「其為人也孝弟,好犯上者鮮矣。」《孟子·離婁下》:「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未嘗有顯者來。」

  7. 尚且。《莊子·天道》:「夫天地至神,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之道乎?」《淮南子·人間》:「夫一麑不忍,又何況於人乎?」

  1. 用於句末,相當於「兮」、「罷了」。《詩經·齊風·著》:「俟我於著乎,充耳以素乎,尚之以瓊華乎!」《論語·微子》:「已!今之從政者殆!」

  2. 用於句首,相當於「豈」、「難道」。《論語·顏淵》:「為仁由己,由人乎哉?」《左傳·昭公十三年》:「諸侯事晉,未敢攜貳,況衛在君之宇下,敢有異志?」

  3. 用於形容詞或副詞的語尾,無義。《左傳·文公十七年》:「鋌而走險,何能擇?」

字源字形

字源演變
甲骨文金文楚系簡帛說文秦系簡牘楷書楷書楷書
「而」 尸丌敖簋蓋西周晚期集成4213「而」 包2.85「而」 說文‧而部「而」 睡.效12「而」
「而」 蔡侯墓殘鐘四十七片春秋晚期集成224「而」 包2.2
「而」 妾子𧊒壺戰國晚期集成9734「而」 上(2).民.7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随便看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Sdic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1/18 20:0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