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女城
在印度戒日王朝時期,公元612年開始被定爲都城。名稱的來歷,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五記述:往時都城稱拘蘇摩補羅(梵文Kusumapura音譯,意譯華宮),王名梵授,生有千子、百女。時有一仙人,稱大樹仙人,居恆河側。見王女來河濱遊玩,遂起染着心,乃詣華宮,欲乞得一女。然王女等不願嫁此一貌如枯木之仙人。時,王恐累及其國,乃送一稚女。唯仙人見稚女不妍而懷怒,乃以惡咒使其餘之九十九女一時傴僂曲腰,因此而有“曲女城”之名。意譯還有 妙童女城等。此城的漢典音譯作:罽饒夷城(《佛國記》)、羯若鞠闍(Kanyakubja)國、羯鬧耆國、鞬拏究撥闍國、葛那及自國等。《續高僧傳》卷二則譯爲耳出城。現今爲印度國北方邦卡瑙傑縣(Kannauj,谷歌地圖譯作根瑙傑)的一個城鎮,地理座標:北緯27.0437809度;東經79.9070201度,地處恆河西岸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