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词语:
词条
三十六郡
释义
条目
三十六郡
拼音
sān shí liù jùn
注音
ㄙㄢ ㄕㄧˊ ㄌㄧㄨˋ ㄐㄩㄣˋ
三十六郡
词语解释
解释
秦始皇
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六年)分全国为三十六郡。
三十六郡
网络解释
三十六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时六国并悉于秦,天下一统。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以后,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国为三十六郡。
以后随着土地的扩大增至四十六郡,定咸阳(陕西咸阳市秦都区)为首都。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称“三公”。地方郡的长官为守,县的长官为令。郡县制初步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取代了周朝的封建制(分封制),官僚制则代替了贵族的世袭制。
随便看
𡱟
𡱠
𡱡
𡱢
𡱣
𡱤
𡱥
𡱦
𡱧
𡱨
𡱩
𡱪
𡱫
𡱬
𡱭
𡱮
𡱯
𡱰
𡱱
𡱲
𡱳
𡱴
𡱵
𡱶
𡱷
蔛
蔜
蔝
蔞
蔟
蔠
蔡
蔢
蔣
蔤
憀慄
憀憀
憀戾
憀然
憁
憁恫
憁惺
憂
憃
憃冥
血球
血田
血疏
血疾
血痕
血瘤
血癌
血盆
血盆大口
血盆池
竹是
竹昱
竹時
竹晋
竹晟
竹晶
竹暑
竹暴
竹曩
竹曲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Sdic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9/11 22: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