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腥 | ||||||||||||||||||||||||||||||||||||||||||||||||||||||||||
释义 |
常通標 腥 基本解釋基本字義 ● 腥 xīngㄒㄧㄥˉ
英語 raw meat; rank, strong-smelling 德語 trüb 法語 sentir le poisson,viande et poisson crus,odeur de poisson 腥 詳細解釋詳細字義 ◎ 腥xīng 〈名〉 (1) 腥氣,泛指肉魚、類及油脂的臭氣味[(fishy) odor] 腥臊並御。——《楚辭·屈原·涉江》。注:“臭也。” 王之廚饌,腥螻不可饗。——《列子·周穆王》 水居者腥。——《呂氏春秋·本味》 扁地腥雲。——清· 林覺民《與妻書》 (2) 又如:這碗魚湯有點腥;腥膩(腥氣油膩);血腥;腥臭;土腥氣 (3) 病豬肉中像星或米粒的息肉 [small polyp] 豕盲眡而交睫,腥。——《周禮·內饔》 (4) 通“勝”。生肉 [raw meat] 君賜腥,必熟而薦之。——《論語·鄉黨》 膳膏腥。——《禮記·內則》 胖如脯而腥者。——《周禮·內饔》鄭注 (5) 葷腥,帶腥氣的食物 [food with a smelling of fish]。如:他從不沾腥;腥腐(腥臭腐敗之物);腥膏(腥葷肥膩的食物);腥血(葷腥) 詞性變化 ◎ 腥xīng 〈形〉 (1) 醜惡 [notorious] 腥聞在上,故天降喪於殷。——《書·酒誥》 (2) 又如:腥德(醜惡的品德);腥聞(醜惡的名聲或惡名遠播) (3) 生 [raw]。如:腥生(生的魚肉等食物);腥魚(生魚);腥鮮(水產動物) 常用詞組 腥臭腥風血雨腥穢腥氣腥臊腥羶腥味兒 腥 國語辭典名
形
【未集下】【肉】腥·康熙筆画:15 ·部外筆画:9 腥 《康熙字典》【未集下】【肉】腥·康熙筆画:15 ·部外筆画:9 【玉篇】桑丁切【廣韻】【集韻】桑經切,𠀤音星。【說文】星見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廣韻】豕息肉,肉中似米。【周禮·天官·內饔】豕肓眡而交睫腥。【註】肉有如米者,似星。 又凡膏亦曰腥。【周禮·天官·庖人】秋行犢麛膳膏腥。【註】膏腥,雞膏也。 又臭也。【禮·月令】仲秋之月,其臭腥。【史記·晉世家】犯肉腥臊,何足食。 又穢也。【書·酒誥】庶羣自酒,腥聞在上。 又【正韻】凡肉未熟曰腥。【論語】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史記·禮書】俎上腥魚。【註】鄭曰:大饗祫祭先王,以腥魚爲俎實,不臑熟之也。 又【唐韻】蘇佞切【集韻】【韻會】新佞切,𠀤音性。義同。 【集韻】或作胜。 【卷四】【肉】 腥 《说文解字》【卷四】【肉】 『說文解字』 星見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从肉从星,星亦聲。穌佞切 『說文解字注』 (腥)星見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息當作瘜。?部曰。瘜、寄肉也。星見時飼豕。每致此疾。内饔曰。豕盲眡而交睫腥。盲眡、内則作望視。鄭云。腥當爲星。聲之誤也。肉有如米者似星。注内則同。按鄭意腥爲腥孰字。豕不可食者當作星。與經傳及今俗用字皆合。許則謂腥孰字正作胜。腥專謂豕不可食者。與鄭絕異。爾雅。米者謂之糪。郭云。飯中有腥。其用字與許同也。从肉星。星亦聲。穌佞切。十一部。字林先定反。 腥 音韻方言国际音标ɕiŋ˥ 唐代读音seng日语读音NAMAGUSAI韩语罗马SENG现代韩语성越南语tanh 客家话[梅县腔] siang1 [台湾四县腔] siang1 sen1 [客英字典] siang1 sen1 [海陆腔] siang1 sen1 [东莞腔] siang1 [宝安腔] siang1 [客语拼音字汇] xiang1 xiang4 [陆丰腔] siang1粤语seng1 sing1 近代音心母庚青韻平聲陰星小空;中古音心母青韻平聲星小韻桑經切四等開口;心母徑韻去聲腥小韻蘇佞切四等開口;上古音黄侃系统:心母青部 ;王力系统:心母耕部 ; 官话 晋语 吴语 赣语 湘语 闽语 粤语 平话 客语 韵书 上古音 中古音 腥 字源字形字源演變
說文小篆 傳抄古文字 字形對比 中国大陆 台湾 香港 日本 韩国 異體字 胜 𦎬 𩤵 |
||||||||||||||||||||||||||||||||||||||||||||||||||||||||||
随便看 |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