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
“金砖四国”理论提出以后,稳定的经济环境、不断增加的良好劳动力、日益繁荣的消费市场、开放和吸引投资的国家态度,把世界各地的投资都引入到了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从制药业研发环节看,中国又是这4个国家中的翘楚。俄罗斯和巴西的医药消费量远远少于中国,使得这两个国家在药品研发方面不具备很强的吸引力。中国和印度一直被认为是竞争对手,而在此次中国药业研发国际会议上,有人向跨国公司的研发总裁们提出疑问:为什么优先在中国而不是在印度设立研发中心?对此,某跨国公司的研发副总裁表示:在他看来,印度和中国的医药发展道路有所不同,印度在仿创上做得很出色,而中国则着眼于建设创新型的国家,创新与跨国公司的理念更为接近。首先,中国已经制定了以创新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思路,并且正在制订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这一思路的实施。对于国外投资者来说,最为担心的就是政策风险,一旦这一不确定因素变明朗了,他们的投资步伐就会随即迈出。其次,中国的医药研发人才辈出,使中国成为研发中心成为可能。阿斯利康在对外解释为什么选择投资中国的演示稿中表示,中国2006年在《自然》系列杂志中发表的论文超过了8000篇。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华负责人清一色都是华裔,他们毫无文化障碍,可以在华开展研究工作。同时,每年毕业于化学、生物、医药方面的本科生超过了2万人,这些人都可以接受培训成为专业研发人员。在英国GSK研发中心,负责生物医药研究的负责人提到自己花了3年时间培养起来的350人的科学家团队时显得有些不好意思,在他看来,这个团队太小了,与公司所在地研发中心2000多人的团队相比显得很单薄,在公司全球5000多人的研发中心团队中更显得渺小。由此我们不难预见,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也将迅速膨胀,规模将急速扩大。诺华在华研发中心一期工程落成后将容纳400人,随即将展开二期工程。事实上,在常熟的原料药工厂也设立了一个大型的研究院。从这个意义上看,诺华已经在华建立了两个研发实体。事实上,随着中国医药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容,我们可以预见,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研发中心不再是天方夜谭,因为在英国、美国都有过先例。所以跨国公司在华的研发投入不论是4000万美金还是1亿美金,都只是刚刚起步。第三,创新氛围内活跃的单体数量不断增加。跨国企业研发中心的职责除了自主创新外,并不拒绝联合创新,和大量的研究机构及中小型企业合作,形成创新群落。在中国,目前以各种生物医药为主题的产业园区是比较成熟的形式,而在未来,重大创新公共平台将是另一个聚合的载体。在英国有不少最先进的研究平台,只要你能够证明你的研究工作是用于学术目的的,就可以免费使用。这使得开展研究成为一件很“草根”的事情,经费不足的高校研究所不必自己购买仪器、设备,小公司也可以获得一流设备的使用权,他们完成的基础研究成果将成为很多大公司开展研究的丰富源头,并最终形成市场需要的产品。跨国公司在华研发中心是敏锐的,他们已经早早地与国内有实力、有潜力的研究机构、临床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他们的联合实验室、共同研究项目的数量还在不断增长。在他们的周围还环绕着数目可观的中小研发企业。对于在巨大市场召唤下的跨国药企在华研发中心来说,其发展刚刚起步。俄罗斯和巴西的医药消费量远远少于中国,使得这两个国家在药品研发方面不具备很强的吸引力。印度和中国的医药发展道路有所不同,印度在仿创上做得很出色,而中国则着眼于建设创新型的国家,创新与跨国公司的理念更为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