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毕逋 |
释义 | 毕逋
拼音bì bū 注音ㄅ一ˋ ㄅㄨ 词语解释毕逋[ bì bū ]⒈ 鸟尾摆动貌。 ⒉ 乌鸦的别称。 引证解释⒈ 鸟尾摆动貌。 引《后汉书·五行志一》:“桓帝 之初,京都童謡曰:‘城上乌,尾毕逋,公为吏,子为徒。’” ⒉ 乌鸦的别称。 引唐 顾况 《乌夜啼》诗之一:“毕逋发刺月衔城,八九雏飞其母惊。” 国语辞典毕逋[ bì bū ]⒈ 状声词。形容禽类尾部摆动或鼓翅的声音。宋·刘宰〈野犬行〉:「犬饿得食声咿呜,乌驱不去尾毕逋。」也作「腷膊」。 引《续汉书志·第一三·五行志一》:「桓帝之初,京都童谣曰:『城上乌,尾毕逋。公为吏,子为徒。』」 ⒉ 乌鸦。 引《乐府诗集·卷四七·清商曲辞四·唐·顾况·乌夜啼二首之一》:「毕逋发刺月衔城,八九雏飞其母惊。」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毕逋
拼音bì bū 注音ㄅ一ˋ ㄅㄨ 词语解释毕逋[ bì bū ]⒈ 鸟尾摆动貌。 ⒉ 乌鸦的别称。 引证解释⒈ 鸟尾摆动貌。 引《后汉书·五行志一》:“桓帝 之初,京都童謡曰:‘城上乌,尾毕逋,公为吏,子为徒。’” ⒉ 乌鸦的别称。 引唐 顾况 《乌夜啼》诗之一:“毕逋发刺月衔城,八九雏飞其母惊。” 国语辞典毕逋[ bì bū ]⒈ 状声词。形容禽类尾部摆动或鼓翅的声音。宋·刘宰〈野犬行〉:「犬饿得食声咿呜,乌驱不去尾毕逋。」也作「腷膊」。 引《续汉书志·第一三·五行志一》:「桓帝之初,京都童谣曰:『城上乌,尾毕逋。公为吏,子为徒。』」 ⒉ 乌鸦。 引《乐府诗集·卷四七·清商曲辞四·唐·顾况·乌夜啼二首之一》:「毕逋发刺月衔城,八九雏飞其母惊。」 近音词、同音词
词语组词
相关词语
|
随便看 |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