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词语:

 

词条
释义

细说汉字:壬、𡈼

这个“壬”字本为象形字。甲骨文①就像缠线用的木制工具。金文②的中间有一个圆点,有人认为这是表示已绕上了线团李学勤先生说:“古文字直笔常加点。”③是小篆的形体,中间的一点变成了一横。④为楷书的写法。

《说文》认为壬“象人怀妊之形”。这是从小篆的形体看,“壬”字中间一横最长,像妇女怀孕之后腹大的样子。但这个说法不足信。其实“壬”字就是“纴”字的初文。本是绕线的工具,绕线则线团不断增大,所以就引申为“大”义,如《诗经·小雅·宾之初筵》:“百礼既至,有壬有林。”大意是:百礼都已周到,而且很大很盛。另外,巧言谄媚的奸佞之人,也可称为“壬人”,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壬人。”也就是:排除邪说,批驳奸佞之人。后世“壬”字很少单独使用,即使单独使用,也大都作天干的第九位。

这个“𡈼”字读作tǐng,本为象形字。甲骨文①就像一个人站在一个圆土堆上,表示挺身之意。所以“𡈼”为“挺”字的初文。②是小篆的形体。其下部是“土”,其上部是一个面朝左站立的一个人。③是楷书的形体。

《说文》:“𡈼,善也。从人士。”这不妥。其下并非从“士”,而实从“土”。从“士”的字是“壬”字,即天干中的第九位。这两个字很相似,不能搞混。另外,许慎还提出第二种说法:“象物出地挺生也。”这也不对。这与他上面所说的“从人"相矛盾;再说,从甲骨文和小篆的形体看,它的上部决非土上生物之形。

𡈼”字的本义应为“挺”,所以后世也正是用“挺”代“𡈼”,如苏轼《留侯论》:“拔剑而起,挺身而斗。”由“挺直”又可以引申为“挺拔出众”的样子,如《宋史•沈辽传》:“幼挺拔不群。”这是说:他从幼年起就和一般的人不一样。自从“挺”字产生以后,𡈼”字也就不用了。需要说明的是:“廷”、“庭”、“蜓”、“梃”等字中的“𡈼”,本来都从“土”,现在都作“壬”,从“士”。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象形字。所像之形不明,最早见于甲骨文,初为“工”字形,疑即纺织时缠线的工具。由于“壬”字早在甲骨文中就被假借作天干第九位的名称,故本义反不可查。由天干第九位引申为序数九的代称,九为数中最大者,故“壬”又引申为盛大。《诗•小雅•宾之初筵》:“百礼既至,有壬有林。”毛传:“壬,大也;林,君也。”“壬”又有奸佞义,当属假借,“佞”从“仁”得声,古音“壬”、“仁”同属“日”纽,音近可通。(王颖)

象形字。像人挺立地上之形。当即挺的初文。西周于字的中画加点饰,致有字形3那样的形体。点饰发展到后来变为横画,于是有了小篆那样的形体。《说文》训其本义为善,构形分析成从人、士,均不可信。(董莲池)

——李学勤《字源》


随便看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3 Sdic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4/12/27 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