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甲文编》293页。3《金文编》472页。4《古玺》171页。5《楚系简帛》575页。6、7《说文》141页。8、9《篆隶表》458页。
形声字。甲骨文作“”。其中“”像群星之形,从“生”得声。或省作“”。甲骨文中“曐”多假借为“夝(晴)”字:“乙巳,明雨,伐? 既雨。咸伐,亦雨? 施卯鸟星(晴)。” (《合集》11497正)金文作“曐”。从晶,生声。战国文字或作“星”字。《说文》:“曐,万物之精,上为列星。从晶,生声。一曰象形。从口,古口复注中,故与日同。”所说的“一曰”云云,显然有误。所以“星”本指群星,后也指单独的星体。古代所说的“星”,包括今天所说的“恒星”、“行星”、“流星”、“彗星”等等。后也引申指“小的斑点”等等。今简化为“星”。(王志平)
——李学勤《字源》
扩展阅读
“星星点点撒夜空”的“星星”,也正如甲骨文①左右两个小方块。金文②上部的三个“日”字,更是夜空繁星的形象。甲骨文中间像小树苗的部分和金文除去三个“日”的部分就是“生”字。③是小篆的形体,与金文的形体相似。到了楷书④则去掉了两个“日”,写为“星”。“星”字的本义就是天上的星星,如《荀子·天论》:“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就是说:群星运转,日月交替着照耀。所谓“星驰”,是表明飞快之意,犹如流星奔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