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细说汉字:贯1《集成》5.2785。2《古文典》1000页。3 《说文》142页。4、5《篆隶表》466页。形声字。金文作“”,像穿贝之形,为“钱贝”之“贯”的本字。战国文字字形已演变为从贝,毌声。《说文》:“貫,钱贝之貫。从毌、貝。”按:《说文》分析有误,当从“毌”声。金文中方鼎用为“钱贝”之“贯”:“今兄(贶)贯女(汝),䙐土作乃采。”(《集成》5.2785)后来也指钱串子。《汉书·食货志上》:“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后以千钱为一贯。由“钱贯”之“贯”又引申出“积累”之义。《楚辞·离骚》:“贯薜荔之落蕊。”王逸注:“贯,累也。”又引申为“统一”之义。《论语·里仁》:“吾道一以贯之。”又引申为“条理”、“隶属”等,如“条贯”、“籍贯”。“贯穿”、“贯通”等义都是“毌”字的假借。《左传·成公二年》:“矢贯余手及肘。”也引申为“通过”、“经过”之义。《淮南子·时则》:“贯大人之国。”高诱注:“贯,通也。”又引申为“贯彻”、“实行”之义。《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奉承贯行。”李贤注:“贯行,谓一皆遵奉也。”也假借为“掼”、“惯”、“遦”,指“习惯”之义。《孟子·滕文公下》:“我不贯与小人乘。”又引申为“事务”等义。《论语·先进》:“仍旧贯。”也用作动词,为“事奉”、“养活”等义。《诗·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毛传:“贯,事也。”也假借为“弯”,表示“弯弓”之义。又假借为“卝”,表示“结发”之义。“貫”今简化为“贯”。(王志平)——李学勤《字源》 扩展阅读
“每逢危栈处,须作贯鱼行。”这个“贯”字本为象形字。①是金文的形体,用一条绳索穿着一串贝。②是小篆的写法,变成了形声兼会意的字了。③是楷书繁体字的写法。④为简化字。《说文》:“貫,钱贝之貫。”“贯”字的本义就是“穿钱所用的绳索”,如《史记•平准书》:“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后面一句是说:腐烂的穿钱绳子数也数不清。从穿钱的绳子引申为钱的数量,铜钱一千个为一贯,如《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丈人取出十五贯钱来,付与刘官人。”由穿钱又可引申为广义的“穿连”一切东西,如屈原《离骚》:“贯薜荔之落蕊。”意思是:把薜荔这种香草的落花穿连起来。至于《左传•襄公三十八一年》:“射御贯则能获禽”中的“贯”,实为“惯”字的通假字,是“习惯”之意。请注意,《史记•伍子胥传》:“伍胥贯弓执矢向使者。”这里的“贯”实为“弯”字的通假字,应读作wā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