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因 |
释义 | 细说汉字:因“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这个“因”字本为会意字。①是甲骨文的形体,“囗”为“席”的四方形,里面的“大”为人形,象人卧于席上。②是金文的形体,与甲骨文相似。③是小篆的形体。④为楷书的形体。从形体上看,“因”字的古、今文写法是一脉相承的。 《说文》:“因,就也。”此说不妥。“就”,只是“因”字的引申义,而并非本义。“因”即“茵”字的初文,本义应为“席子”、“褥子”。席子是人用来躺卧或依靠的东西,因此,“因”可以引申为“依靠”、“凭借”义,如《左传•僖公三十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大意是:凭借人家的力量而又去破坏他,这是不仁义的。由“凭借”又可以引申为“沿袭”,如《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这是说:殷商沿袭夏朝的礼制。由“沿袭”又可以引申为“原因”,如:“事出有因。”由此又引申为介词,当“因为”、“由于”讲,如:“因噎废食。”比喻因小而废大,甚至于怕做错事就索性不干了。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商代甲骨文(字形1)作,从人在衣中。西周金文形,将像衣形的部分改为随体诘诎的线条,以示衣之着于人体。商代甲骨文另有或体作(《甲文编》841页)、(《新甲骨文编》 373页),即由金文此类写法简省而成。战国楚系文字作、,乃承袭西周金文;齐系及中山文字(字形6、7)则将随体诘诎的线条整齐为方形,遂为后世文字所本。“因”,即“裀”之初文,本义指内衣。《字汇•衣部》:“裀,近身衣也。”楚文字“裀”字作(《战国楚简》27页),即在字形3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意符。由“近身衣”引申,又指亲。《广雅•释诂三》:“因,亲也。” 《仪礼•丧服》:“继母之配父,与因母同。”郑玄注:“因,犹亲也。”唐韩愈《祭薛助教文》:“同官太学,日得相因。”又指顺,随,缘。《广韵•真韵》:“因,缘也。” 《庄子•养生主》:“批大郤,道大窾,因其固然。” 《史记•孙子吴起列 传》:“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也。”又指于是。繭鼎:“因付氒(厥)且(祖)仆二家。” (字形2)《史记•高祖本纪》: “秦军解,因大破之。”又引申指因袭,承袭。《广韵•真韵》:“因,仍也。” 《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三国志•魏书•程昱传》:“转相因仍,莫正其 本。”又指依托,凭借。《说文》:“因,就也。” 《孟子•离娄上》:“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 《史记•平原 君虞卿列传》:“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又指趁着。《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又引申指原因,原由。汉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犹结怨而不见德。”又指由于。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翼小军) ——李学勤《字源》 |
随便看 |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