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爨 |
释义 | 细说汉字:爨这个“爨”字读作cuàn,本为会意字,结构相当复杂,而且越变越繁。①是《说文》中籀文的形体,外形为大的灶门,双手堆柴于火上。②是小篆的形体,其上部又增加了双手执灶具之形。③为楷书形体,直接由小篆演变而来。 “爨”字的本义是“烧火做饭”,如《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大意是,许行也用锅甑做饭,用铁器耕田吗?由“烧火做饭”的本义又可以引申为“灶”,如《墨子•备城门》:“二舍共一井爨。”也就是说:两户人家共同使用一口井一个灶。 请注意:宋杂剧和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也常称为“爨”,如《讲百花爨》、《文房四宝爨》等。另外,“爨”字的笔画很多,历来数法不一,《说文解字》和《康熙字典》都放在二十九画内,而新《辞海》却放在三十画内,我们应以新《辞海》为准。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会意字。《说文》说之甚详:“爨,齐谓之炊爨。臼象持甑,冂为灶口,𠬞推林内火。”字形的上部像两手持着甑类炊器,中间是灶门,下部像两手拿着薪木送入灶门,最下部是火。“爨”的常用简体是省去下面的两只手,字见《集韵》。《说文》籀文当是另一简体。它们的本义都是烧火做饭。这类在文字偏旁中又夹杂着一些象形构件(如“爨”中像灶门的“冂”)的象意字,无法确定其为象形字还是会意字。说它是哪一类都有道理、但又不完全准确,这也正是六书理论自身的不足。以上是秦系文字的“爨”,战国文字另有如下异体: 1、2、4、5 《战文编》 168页。3 《马王堆》409页。上列“爨”字主要集中在楚地流行,还有一些其他变体,在此不一一详列。其字形大概是中部为炊器,下从火,表示烧火做饭的意思。上部所从当是从“允”声或“允”的省声。这些异体字在西汉以后就逐渐消亡了。 ——李学勤《字源》 |
随便看 |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