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子 |
释义 | 细说汉字:子左民安 这是“伢子(小孩)争分守岁钱”的“子”字。甲骨文①就是一个小孩之形,头上长了三根头发,真像《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形象。②是金文的形体,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上部是头,左右是两臂,两腿是用小被裹在一起的样子。小篆③也同于金文的形体。④是楷书的写法。 “子”的本义就是“婴儿”,如《荀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意思是:古代干、越、夷、貉等民族的婴儿,刚出生时哭的声音都一样,可是长大后风俗习惯就不同了。从“婴儿”的本义又可以引申为“儿子”,如《列子·汤问》:“子又生孙,孙又生子。”那么《韩非子·说林上》中所说的“卫人嫁其子”,又是什么意思呢?若理解为“卫国人儿子出嫁”那就成为笑语了。这里的“子”是指女儿。 另外,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亦可称“子”,如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左传·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也就是说,我过去没有用您,今天有急难之事前来求您。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为“子”,即公、侯、伯、子、男中的“子”。这五等爵位直到清代还在沿用。 “子息”一词在古书中经常见到,一般当“儿子”讲。可是贾思勰《齐民要术序》:“乃畜牛羊、子息万计。”这里的“子息”不是指“儿子”,而是用作动词变为“孳养生息”之义。 “子”字是个部首字,凡由“子”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小孩有关,如“孕”、“孩”、“孙”、“孝”、“学”等。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象形字。“子”字在商代文字中有三系写法:第一系像生有发的胎儿头颅及两胫,后或省简其发,或于头部标记其囟;该字至宗周形稍变,上肢为襁褓包裹,其后形体稍讹,至《说文》籀文则在字下加一符号,许慎解为“几”,谓“籀文子,囟有发,臂、胫在几上”。在甲骨文中用作表示天于地支的“子”。第二系,上像幼儿头发、头颅及两臂,下像两并的两胫,后演进为《说文》古文。第三系与第二系的区别仅在于头发的有无,后演进为小篆及隶书。“子”的本义为婴儿,只显示年龄而不计性别,引申为动物的幼仔,又引申为动物的卵与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又引申为细小的物件。“子”,假借为地支字。用于纪月,指十一月;用以纪时,指二十三时至一时;在太岁纪年法中亦用以纪年,《尔雅·释天》:“太岁在子日困敦。”与天干相配,可用以纪年,亦可用以纪日。“子”,有时假借为“字”,指抚养、养育。《殷虚书契前编》4.26.7:“己亥卜,王:‘余弗其子妇蛭子?’”(李义海) ——《字源》 |
随便看 |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