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细说汉字:犬“犬守夜,鸡司晨。”“犬”就是狗。甲骨文①是一只头朝上、尾朝下、腿朝左的狗。金文②就更像狗的样子了,头上左右两侧是两只耳朵,下部的尾巴向右上卷起。小篆③则不像狗的样子了。④是楷书的写法,“大”字加一点,完全失去了狗的形象。“犬”的本义是狗。但是在古书中,常用“犬”字的比喻义,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这个“犬子”不是指小狗,原话的大意是:司马相如小时候,喜欢读书,又学击剑,所以他的父母亲就给他取了一个小名儿叫“犬子”。可见这个“犬子”是表示爱称。至于“犬马”一词,在古书中则往往是封建时代臣下对君主的自喻,表示忠诚、甘愿负劳奔走,如李密《陈情表》:“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这里的“犬马”就是以“犬马”效劳于主人而自喻。“犬”字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由“犬”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狗有关,如“猋”、“狩”“狂”、“猛”、“猎”等字。——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象形字。甲骨文像头朝上、前后腿朝左或朝右、尾朝下的狗形,竖立是为了书写的方便。金文中有的字形,如,则更像站立或蹲踞的狗形,尾巴向上卷起,蹲踞的狗头上还有耳形。在古文字中,“犬”与“豕”字形相近,其主要区别在于尾巴:上卷的是“犬”,下垂的是“豕”。由此说到在“犬”、“狗”的语音形式里,其实也蕴含着卷曲(拳曲,卷、拳)、弯勾(弯钩,勾、钩)的原始含义。它们虽不像拟声(叫声)起名的“猫”、“鸭”那么直接,但也并非随意为之。古文字之后,“犬”的字形逐渐线条化,到楷书时,将代表犬耳的部分变成点,与犬身脱离,整个字形就不很像狗的样子了。本义是狗,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说文》:“犬,狗之有縣(懸)蹄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凡犬之属皆从犬。”孔子的话非常准确,“犬”的确是个典型的象形字。《合集》738正:“乙亥卜,𣪊贞:燎三羊、三豕、三犬。” (乙亥卜,𣪊贞:用烧燎的方式祭祀,用三只羊、三只猪、三只狗)戍嗣鼎:“犬鱼。”用为氏族名。《礼记·曲礼上》:“效(献上)犬者,左牵之。”孔颖达疏:“通而言之,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则大者为犬,小者为狗。”(郭小武 叶青)——李学勤《字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