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尸 |
释义 | 细说汉字:尸在《论语·乡党》中说:“寝不尸。”意思是: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直着腿躺。但是,实际上孔子睡觉也不见得都是弯着腿的。你看甲骨文①就是一个面朝左、曲腰弯腿的人。上部是头,中间是身子,下部是腿,左侧向左下方伸展的一笔是臂。这就是“尸”字最早的形体,可见这是个象形字。金文②的形体也基本上同于甲骨文。小篆③去掉了手臂,已看不出人的形状。④是楷书繁体字,为了明确起见,“尸”下又加了一个“死”字,其实这是画蛇添足,自找麻烦。⑤是简化字,实际上又恢复了古体字,一点也看不出死人的样子了。 “尸”的本义是“尸体”,如《左传·宣公十二年》有“收晋尸”的话,也就是把晋兵尸体收回去的意思。 古书中还有“尸位”的词语,不可以理解为“放尸体的地方”。这个“尸位”,是说有的人“居其位而不尽其职”,光拿薪金而不干实事,好像占着死尸的位置。在《书·五子之歌》中有“太康尸位”的话,这是骂太康只居其位而不尽其职。 “尸”字是个部首字,凡由“尸”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人”或“臀”部有关,如“尾”、“尿”、“屎”等字。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象形字。《说文》:“尸,陈也。象卧之形。凡尸之属皆从尸。”段玉裁注:“陈当作敶,攴部曰:敶,列也。……玉裁谓:祭祀之尸本象神而陈之,而祭者因主之,二者实相因而生也。”尸字习见于商代甲骨文和金文,也习见于西周金文,多用为夷方、东夷、淮夷、南淮夷之“夷”,不用为尸体之尸,也不用为“卧”之义。西周文献如《诗》中尸字也是常见,也没有一例用为尸体之尸者。容庚《金文编》:“案:金文作,象屈膝之形,意东方之人其状如此,后假夷为尸而尸之意晦,祭祀之尸其陈之而祭,有似于尸,故亦以尸名之。《论语》‘寝不尸’,苟尸为象卧之形,孔子何为寝不尸,故尸非象卧之形矣。”林义光《文源》:“按:古作……象人箕踞形。”箕踞,一种坐的姿势,臀部着地,两腿向前伸开,如同簸箕一样,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踞(jù),两脚岔开而坐。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我们认为,‘尸’非象卧形,当为象箕居之形。古文字‘尸’均用作‘夷’,典籍多作‘夷’。《论语·宪问》:‘原壤(人名)夷俟(sì),等待)’,《贾子·等齐》:‘织履蹲(dūn,臀部着地而坐),‘夷’,‘夷’皆为箕踞之义,亦即‘尸’之本义。”从上引几位名家之说看,尸本像箕踞之形,箕踞为尸字之本义,典籍作夷,甲骨文金文多借尸为东夷之夷,不见用其本义者。用为尸体之尸始见于春秋文献,如《左传》,这一用法不但是后起义,而且是“尸”字用为祭祀时代表神灵接受享祭者之后产生的引申义或假借义。尸字从甲骨文、经西周金文、一直到秦代古隶文字、《说文》篆文在形体上没有很大的变化,至汉代隶书才与现代楷书尸字形体接近。用于尸体之义后孳乳为屍。用于蹲踞之义,在典籍中一方面借用“夷”字为之,一方面又制造“居”字以代替本义。商代人皆以坐为常见姿势(坐即跪下后臀部压在后脚跟上),东夷人以尸(箕踞)为常见的坐的姿势,因此用来指东夷人,至西周泛指东、南少数民族。(周宝宏) ——李学勤《字源》 |
随便看 |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