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去 |
释义 | 细说汉字:去这是“孟子去齐”的“去”字。甲骨文①的上部是个“人”,下部是“口”(表示门口),人离开了门口即为“去”,所以“去”字的本义是“离开”。可见“去”字也是一个会意字。金文②的上部同于甲骨文,下部的门口转了一个方向,其词义并没有变。小篆③的形体同于甲骨文,只不过在“口”字的上部开了一个口,表示人走了的意思。④是楷书的形体,其上部的“大”字伪变为“土”字。 “去”的本义是“离开”,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阳虎去齐走赵。”就是说:阳虎这个人离开了齐国,而又跑到了赵国。(“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后来从“离开”这个本义又引申为“过去”的意思,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里的“去年”就是过去了的一年。从本义“离开”又能引申为“去掉”,如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除残去秽(huì会)。”所谓“去秽”,就是“把肮脏的东西都去掉”的意思。从“离开”又能引申为“相距”,如“相去万余里”,就是相距万余里的意思。就“去”字当“离开”讲这个本义而言,与今天“到什么地方去”的意思正好相反,如“我去上海”,是“我到上海去”的意思,而决不是我离开上海。这种具有古今相反义的词是值得注意的。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去”字可能有两个来源。其一,象形字。像盛器,下体之“口”像器,上体之“大”像盖儿,是“凵卢”(𥬔𥰠)一词的象形初文,本义是有盖儿的盛食器(参见“凵”字条)。其二,从大从口,结构之意不明,词本义未知(学者或视作以“开口”为义的“呿”字初文)。以上二字在商周时代已经混同一形。至西周中期,二元混同的“去”字下体“口”已多省去上横而成“凵”形,至东汉,变作三角形,进而变作“厶”形。“去”字上体的“大”形,在战国楚系文字里中竖讹断,成为上下相叠的两个“人”形,这在秦简及西汉马王堆、银雀山简帛中都有表现,但秦后隶变的主流形式是把“大”形变作“土”形。《说文》:“去,人相违也。”违离、离开义使用频率高,占据了混同合一的“去”字。《诗·大雅·生民》:“鸟乃去矣,后稷呱矣。”由离开的使动义引申为去掉、除去。由离开义还引申为放弃、失掉和距离,引申为往,即离开此地而至于彼地。而以盛食器为义的“去”在汉代字书和词书中写作加“竹”标义的“𥬔”,典籍上一般用后起形声字“筥(jǔ)”。《诗·周颂·良耜》:“或来瞻女(汝),载筐及筥,其饷伊黍。”引申为收藏,后来用增从“廾”的“弆”字。另引申为器盖儿,用增从“皿”的“盍”字(参见“盍”字条)。(金国泰) ——李学勤《字源》 |
随便看 |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