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燔 |
释义 | 细说汉字:燔“燎毛燔肉不暇割,饮啖直欲追羲娲。”这个“燔”字读作fán,本为会意兼形声的字。①是金文的形体,上为省略的“掌(兽掌)”形,下部为“火",表示火烤兽掌。②是小篆的写法,将上部的掌变为“番(本为兽掌形)”,“火”移于左边,其义不变。③是楷书的写法。 《说文》:“燔,爇(ruò)也。从火,番声。”许说不妥。“爇”为“点燃”或“放火焚烧”义,而“燔”字的本义应为“烤”、“炙”。再者,“燔”字的形体结构应为“从火从番,番亦声”,而不是“从火,番声”的单纯形声字。“燔”即烤肉食,如《诗经•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大意是:这里有个兔子头,用泥包好煨着它,去毛加火烤着它。由“烤”引申为“烧”,如《韩非子•和氏》:“燔诗书而明法令。”古代有一种祭祀仪式,即将玉帛、牺牲置于积柴之上,焚烧祭天,称为“燔柴",如《礼记•祭法》:“燔柴……祭天也。” 请注意:“膰”是古代祭祀时用的烤肉,有时“燔”可作“膰”的通假字,如《孟子•告子下》:“燔肉不至。”也就是说:祭肉不见送来。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形声字。从火,番声。本义为焚烧。《说文》:“燔,爇(ruò)也。”《庄子·盗跖》:“文公后背之,(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燔死人头皆冶。”由焚烧引申为烤、炙。宋陆游《鹅湖夜坐书怀》:“马鞍挂狐兔,燔炙百步香。”“燔”在古代还常用作“膰”的通假字,指古代祭祀用的烤肉。《孟子·告子下》:“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不税(脱)冕而行。”“燔”的古今字形无大变化,需要注意的是,“燔”右上部分并非采摘的“采”。(郭小武叶青) ——李学勤《字源》 |
随便看 |
超级辞典收录超过八万个汉字,二十万个词语,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的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