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细说汉字:采这是“花荣堪采”的“采”字,是个会意字。甲骨文①的上部是一只手(爪),下部是一棵树,树上的小圆圈表示果子,真是枝叶繁茂,硕果累累。手在果上表示采摘。②是金文形体,大体上与甲骨文相似,只是果形省掉了。③是小篆形体,与金文基本相同。④是楷书的写法,由小篆直接演变而来。 “采”字的本义就是“釆摘”,如《诗经•周南•关雎》:“参差(cēncī)荇(xìng杏)菜,左右采之。”“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荇菜”,一种水生植物。诗的原意是:长短不齐的荇菜,左右两边采呀!由“釆摘”之义又可以引申为“搜集”,如:“古有采诗之官。” (《汉书•艺文志》)由“搜集”之义又可以引申为“釆取”,如:“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史记•秦始皇本纪》)凡“采取”之“采”,后世均写为“採”。“采”字的上部本来就是手,可是又在其左增加一只手(扌),真是重床叠架,实在没有必要。所以“採”字现在仍然写为“采”,这并不是新造的简化,而实为借用古体字。 至于“衣被则服五采”(《荀子•正论》)中的“采”,那是指“彩色”,后世均写为“彩”。由“彩色”之义又可以引申为文章的词藻,如:“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其大意是:只顾堆砌词藻而缺乏思想感情的诗文,读起来必然使人厌烦。请注意:古代卿大夫受封的土地,称为“采邑”、“采地”,如:“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 (《礼记•礼运》)也就是说:大夫拥有釆地,用来安置他们的子孙后代。这里的“采”字,不能读cǎi(采),必须读cài(菜)。 扩展阅读 会意字。商代文字(字形1)从爪(像手),从枼(“葉”的初文。参看“枼”字条),会采摘树叶之意。“枼”,后省作“木”。本义是摘取。《说文》:“采,捋取也。”《诗·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史记·伯夷列传》:“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引申为采用。《史记·秦始皇本纪》:“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又借用为彩色之彩。《玉篇·木部》:“采,色也。”《礼记·月令》:“命妇官染采。”郑玄注:“采,五色。”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彩”。引申指彩色的丝织品。汉晁错《论贵粟疏》:“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汉书·货殖传》:“文采千匹。”颜师古注:“帛之有色者曰采。”这个意思后来写作“綵”。新中国成立后,“綵”作为异体并入了“彩”字。“采”又音cài,指采邑(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汉书·刑法志》:“此卿大夫采地之大者也。”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寀”,亦作“埰”。由于“采”有诸多引申义和假借义,所以曾分化出加注“手”旁的“採”来表示本义。新中国成立后,“採”和“寀”作为异体字并入了“采”字。(冀小军)——李学勤《字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