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细说汉字:桑“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个“桑”字本为象形字。甲骨文①上部为树冠,下部有树根,多像一棵树!②是小篆的形体,上部的树枝形讹变为三个“又”,其本义并未变。③是楷书的写法。《说文》:“桑,蚕所食叶木。”也就是指养蚕的桑树,如《诗经•幽风•七月》:“遵彼微行,爰求柔桑。”大意是:沿着小路向前走,寻求何处有嫩桑。在古书中常见“桑榆”一词,本指日落时余光所在的地方,说的是“晚暮”,后来多用“桑榆”比喻人的垂老之年,如张华《答何劭》:“从容养馀日,取乐于桑榆。”“桑梓”本指桑树和梓树,这都是古代家宅旁边常栽之树。“由木及人”,所以也常用为“父老”的代称,如《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大意是:是故乡的桑树和梓树,父老所栽的定要敬重。后世也因之用作“故乡”的代称。 “桑间濮上”,本谓桑间这地方是在濮水之上,为古卫国之地。据《汉书•地理志下》记载,互相爱慕的青年男女常在这里约会。所以旧时文人因称男女幽会为“桑间濮上之行”,亦简作“桑濮。” 扩展阅读 象形字。商代文字作,像桑树之形。战国文字作,两侧的枝叶与树形脱离。至秦代文字(字形4)及《说文》小篆,枝叶已完全与树形脱离,前者变从“芔”,后者变从“叒”。“桑”,本义是桑树。《说文》:“桑,蚕所食叶木。”《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朱熹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 (按:后世以“桑梓”为故里,源出于此。)晋陶潜《归园田居》五首之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也指桑叶。《诗·卫风·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汉王充《论衡·商虫》:“夫虫食谷,自有止期,犹蚕食桑,自有足时也。”引申指采桑。《诗·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 《汉书·外戚传·元后》:“率皇后列侯夫人桑。”颜师古注:“桑,采桑也。”又指种桑养蚕。《汉书·食货志上》:“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冀小军)——李学勤《字源》
|